觀點投書:台海周遭已成為匿蹤戰機的競技場

中共建黨百年天安門前慶典 J-20戰空中閱兵式。(資料照,取自央視)

當中國共產黨在建黨百年的慶祝活動上,由15架J-20(殲-20)戰機組成的戰鬥梯隊,採大雁隊形浩浩蕩蕩地飛過天安門上空,中共的第五代戰機發展現況,瞬間成為全球軍事媒體追逐的焦點。

所謂的第五代戰機是指具備匿蹤、超音速巡航和高度航電系統整合的先進戰機。其中最為核心的項目就是匿蹤性能的科技優勢,因此又被俗稱為「匿蹤戰機」。

匿蹤的原理與優勢

「匿蹤戰機」又被稱為「隱形戰機」,它不是指用肉眼看不到的戰鬥機,而是當它在空中飛行時,透過特定機身外形和氣動力布局的設計,以及配合特殊的外層塗料或機身材質,使得雷達反射信號儘量變小,甚至讓電磁波、可見光、紅外線、聲波等方面難以探測或跟蹤。即使遭遇到功能較佳的地面雷達偵測時,也能使反射的訊號降低到最弱。從地面的雷達螢幕上無法辨別它是一架飛機,甚至把它當成是雜亂訊號而自動剔除。

F-22。(洛克希德馬丁官網)
已經停產的美製F-22戰機,至今仍是實戰機種中性能最佳的匿蹤戰機。(資料照,取自洛克希德馬丁官網)

當然,當飛機接近到比較近的距離時,仍然可能被雷達偵測到,但是大幅縮短的偵測距離,往往是空中作戰成功的關鍵。「視距外」(Beyond Visual Range, BVR)的空中戰鬥與「射後不理」(fire and forget)的武器性能,早已成為現代空戰戰場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延遲的偵測時機同樣會縮短地面防空火炮的反應時間,提供戰機較大的戰場生存空間,也會帶給地面目標極大的威脅與破壞。

匿蹤戰機的發展現況

環視當今匿蹤型戰鬥機在全球的發展現況,由於技術門檻相當高,目前確實具有匿蹤效能的戰機並不多,已列入戰鬥序列的機種計有四型,分別是美製F-22「猛禽」(Raptor)戰鬥機、F-35「閃電II」(Lightning II)聯合攻擊機、俄製蘇SU-57「惡棍」(FELON)多功能戰鬥機,與中共製殲J-20「威龍」(Fire Fang)戰鬥機。已進行最終試飛驗證階段的是中共製FC-31「鶻鷹」(Gyrfalcon)戰鬥機。

F-22「猛禽」(Raptor)

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發的第一款量產型匿蹤戰鬥機,1997年首飛,2005年陸續進入美國空軍服役,用以取代上一代的F-15型戰鬥機。直到目前為止,它仍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也是全球造價最昂貴的戰鬥機。

美國空軍原計畫以262億美元訂購750架,1996年開始生產前減量為648架。依據美國《航空周刋》(Aviation Week)的報導,由於俄羅斯和中國均在研發第5代戰鬥機,為了避免F-22高度機密性先進科技及匿蹤技術外洩,2006年美國國會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共同達成F-22禁止出口他國的政策。

禁止出口的結果造成國際銷售市場的消失,無法持續擴大量產的結果更造成飛機製造的成本居高不下 (單機價格落在2.5至3億美元之間) ,最終於2011年生產總數達到187架後,美國國防部宣布停產,成為美國史上生產週期最短的戰鬥機。

F-35「閃電II」(Lightning II) (相關報導: 風評:疫苗施打率─功在中央過在地方? 更多文章

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發的另一型超音速匿蹤飛機,2006年首飛,2015年陸續進入美國陸戰隊、空軍與海軍服役,初期研發的方向是能夠取代冷戰時期大量生產的F-16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