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for Kleptocrat,(盜賊統治者), Linette Lopez, “Trump is Using the Coronavirus as an Excuse to Go Full Kleptocrat and the GOP Is Going Right Along with Him,” Business Insider, September 27, 2020
川普(Donald Trump)任美國總統後,他的個人風格與政治操作方式,和過去建制派的風格有相當大的出入。大家比較熟悉的傳統政治制度如民主政治(democracy)、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社會主義(socialism)、獨裁政治(dictatorship)、民粹主義(populism)等,原先就已不足以反映各國的統治方式,川普執政後就需要有更多的字彙來說明新的發展。
一篇來自於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物理和天文退休教授西佛曼(Dennis Silverman)的文章,是一個非政治學者想要企圖釐清此現象的努力。這篇名為〈川普的新政府統治方式〉(Trump’s New -ocracies of Government),首先將所有川普現象帶出來的新統治方式稱為neocracies。西佛曼指出川普用謊言治國,我們可以用falsehoodocracy(謊言政體)、pinnochiocracy(皮諾丘政體),及pseudocracy(偽政體)等。

其次,他列出一些和川普有關的醜聞和他獨有的政治決定,如與風暴女(Stormy Daniel)衍生出的stormocracy或playmateocracy,及因逃稅、不願揭露報稅紀錄的taxcheatocracy。
最後,他舉出實際存在、很少使用、但因為川普上台,而再受到政治學者、意見領袖、及新聞媒體重新發現的一些 -ocracies ,包括本文討論的kakistocracy、kleptocracy、及kratocracy。
Dennis Silverman, “Trump’s New-ocracies of Government,” Energy Observer, October 6, 2018
Kakistocracy 爛人政治
2018年4月,美國前中央情報局長布仁南(John Brennan)用了一個英文單字來形容川普的執政,由於比較晦澀,讓報導該新聞的媒體工作者和政治觀察家忙著翻查字典,想要搞清楚他究竟指的是什麼。這個英文單字就是kakistocracy,中文的意思是爛人政治。不過,在川普就職當日就有一篇以kakistocracy為標題的文章,提醒我們未來四年美國政壇將呈現的景象。 (相關報導: 風評:再不調漲基本工資,就等於減薪 | 更多文章 )
在《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周刊哈珊(Mehdi Hasan)這篇名為〈川普帶來爛人政治的新時代〉(Donald Trump Ushers in a New Era of Kakistocracy)的專欄文章中,作者對川普評價很低,貶抑的程度讓人覺得他的成見很深。哈珊首先指出川普領導的是近年來老白男占最大多數的內閣,是一個「不夠格、精神錯亂的離奇大雜燴」(bizarre mélange of the unqualified and the unhinged) 。
這個來自希臘字根的英文單字,意為爛人執政下的政府(government by the worst people)。
哈珊認為川普將會使尼克森(Richard Nixon)看來誠實、柯林頓(Bill Clinton)頓時成為貞潔、小布希(George W. Bush)變得相當聰明。他認為川普的內閣人選中,許多缺乏相關經歷或是本身很有爭議,更重要的是不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他要出仕的部門基本上是具有敵意,並且在川普的認可下,有意降低對最窮困及最弱勢族群的照顧。

如本身在平權議題上過於保守的塞辛斯(Jeff Sessions)出任司法部長、反對環保議題的蒲魯特(Scott Pruitt)擔任環保署長、僅有醫學背景的腦神經外科醫生卡爾森(Ben Carson)負責住屋及都市發展部、不喜歡勞工而更中意機器人的帕德澤(Andrew Pudzer)被任命為勞工部長、從未就讀公立中小學也從未擔任過教職的德沃斯(Betty DoVos)成為教育部長,以及一心想要廢除能源部的前德州州長派瑞(Rick Perry)竟然成為這個部門的主管。哈珊認為派瑞的任命,是爛人任命的極致(ultimate kakistocratic appointment)。
Mehdi Hasan, “Donald Trump Ushers in a New Era of Kakistocracy: Government by the Worst People,” New Statesman, January 20, 2017.
新加坡的《海峽時報》(Straits Times)在同年3月,也有一篇以〈川普和爛人政治勝利〉(Trump and the Trump of Kakistocracy)為題的報導,在一開始就點名川普政府是個爛人政府,而不僅是拉幫結派的狐群狗黨的結合而已。作者新加坡大學法學院院長切斯特曼(Simon Chesterman)表示川普的勝利,意味著建制派遭到否定,也反映選民對所謂的「專家們」已經受夠了。
在這個爛人政治下,事實變成「另類真相」(alternative truth),一般人活在真實世界中,但政治人物卻活在自己創造的世界中。切斯特曼並且引用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對共和國的警告:民主最終會被暴政或獨裁(tyranny)所取代,因為民眾對寡頭精英政治(oligarchy)的擔憂,將促使能夠煽風點火、蠱惑人心的政客取得政權,建立專制獨裁的條件。
切斯特曼認為用獨裁(autocracy)或盜賊政治(kleptocracy)來形容川普的治理態度和模式,還不足以完全捕捉到其民粹政治的精髓。他認為更合適的字眼,應當是爛人政治,雖然kakistocracy 在新加坡有另為一個意思,乃是指狐群狗黨的分贓政治,但在此乃指政府的統治者是社會中最壞的一批人。 (相關報導: 風評:再不調漲基本工資,就等於減薪 | 更多文章 )
此單字充分反映了恐懼散播、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發自內心對合理妥協的拒絕,而是選擇赤裸裸的權力意志(…captures the fear-mongering, the racism and the sexism - the visceral rejection of reasoned compromises in favour of a bare-knuckled will to power)。
雖然川普讓許多觀察家對美國的政治制度是否還能順利運作有所質疑,但切斯特曼還是提出三個可以樂觀的理由。第一、美國是三權分立,至少行政部門無法片面通過立法。其次,儘管川普外交上採取孤立主義或單邊主義,而不再與盟邦有更多的對話或與合作,但仍然沒有完全破壞國際建制。最後,由於假新聞氾濫,具有公信力、且需要付費的媒體,反而在之前銷售觸底後反彈,訂閱率大幅提高,也代表讀者還是希望獲得正確及客觀的資訊。

切斯特曼在本文結論部分使用了個人在先前討論過形容川普的各種統帥(-in-Chief),認為美國一定能度過川普這個自大傲慢統帥(Bloviator-in-Chief)時期。他且認爲川普有可能會遭到彈劾,但無論如何,若將他看成是造成美國亂象的原因、而事實上他僅不過是一個症狀,將會是一項錯誤。
Simon Chesterman, “Trump and the Triumph of Kakistocracy,” The Straits Times, March 4, 2017.
以下這篇就是在中情局長使用kakistocracy之後,一篇來自英國《衛報》所做出立即反應的文章。首先,作者史拜瑟(André Spicer)追溯此字的根源到希臘文的組合字,而kakistocracy 最簡的定義就是「爛人政治」。
近代第一次有紀錄的使用這個單字,乃是英國內戰期間的1644年,當時有志之士在對國會的一篇演說中,警告運行多時的君王制,可能會淪為爛人政治。他接著指出在200年後的19世紀,英美幾次零星使用這個名詞的例子。
事實上,爛人政治大多數是用來對照貴族政治(aristocracy),至少在早期的觀察家眼中,貴族政治代表的手腕、知識、及道德方面的卓越,爛人政治剛好就是這些特徵的相反,而往往也是擔心民主政治有可能墮落的傾向。20世紀後,保守人士用這個名詞來描述失序(disorder),並且意味著貪腐(corruption)。近年來則是有保守專欄作家將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形容為爛人政治。不過,川普才是讓kakistocracy真正成為政治學者、專欄作家、及媒體工作者的字彙。
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暨專欄作家克魯曼(Paul Krugman)在川普上台之前就首先警告:「很明顯地,我們正在觀看美國的爛人政治」(What we are looking at, all too obviously, is an American kakistocracy);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AEI)美國政治的研究員歐恩斯坦(Norm Ornstein)則在2017年10月宣稱「爛人政治已回到美國來了,我們正在親身經歷它」(kakistocracy is back, and we are experiencing it firsthand in America)。 (相關報導: 風評:再不調漲基本工資,就等於減薪 | 更多文章 )
令人諷刺地是,原先這個保守派擔心傳統秩序被破壞後可能發生的政治現象,如今已因川普的上台和亂政,成為跨黨派都會擔心的政治發展。
André Spicer, “Donald Trump’s ‘Kakistocracy’ Is Not the First, But It’s Revived an Old Word,” The Guardian, April 18, 2018.
Kleptocracy 盜賊政治
川普就任周年前夕,有一篇名為〈在川普眼皮下,美國正走向盜賊政治的四個跡象〉(Four Signs the US Is Creeping towards a Kleptocracy under Trump’s Watch)的專文,對川普執政僅僅一年所做出相當負面的觀察。
作者一開始就引用非洲安哥拉及赤道幾內亞等盜賊政治國家的特徵,如領導者的家人因其執政而獲利,並且家人還在政府擔任高職。安哥拉前總統多桑托斯(José Eduardo Dos Santos)的女兒伊莎貝爾(Isabel Dos Santos)靠著父親的關係,在電訊業和石油業大展鴻圖,成為全非洲最富有的女性,資產高達20億美元,並被任命為安哥拉石油公司(Sonangol)的總裁。
赤道幾內亞在位長達40多年的總統歐畢昂(Teodoro Obiang Nguema Mbasogo),不僅享受該國豐富石油收益所帶來的奢華生活,並將這些收益轉換成個人的財富,讓個人資產高達六億美元,兒子恩奎馬(Teodoro Nguema Obiang Mangue)還被任命為副總統,預備接替這個貪腐的王朝。
這篇來自國際人權組織—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的觀察,所指出的四個跡象包括(一)川普利用職務讓自己致富,許多外國政商名流為了拉攏關係,紛紛住進他擁有的旅館和度假村,我們後來還看到他想用海湖莊園(Mar-a-Lago)當作G7高峰會的場合,完全沒有任何迴避的想法;(二)裙帶關係(nepotism),啟用自家人在政府任職;川普的女兒伊凡卡(Ivanka Trump)和女婿庫許納(Jared Kushner)在白宮有辦公室,何嘗不是類似裙帶關係的展現。(三)審查媒體、攻擊媒體;(四)箝制政府的透明和政治的咎責。本篇文章在川普上任一年做出的觀察和後續三年的發展相當接近,觀微知末,頗有見地。
“Four Signs the US Is Creeping towards a Kleptocracy under Trump’s Watch,” Global Witness, January 19, 2018. (相關報導: 風評:再不調漲基本工資,就等於減薪 | 更多文章 )
另一篇來自國際人權組織的專文,對川普的竊盜行為也同樣多所批判。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薩爾登(Sarah Saardoun)以〈假公濟私的川普是盜賊政治的典範〉(Self-Dealing Trump Is Kleptocrats’ Role Model)為標題,從川普毫不忌諱地想要用海湖莊園當作G7(7大工業國)高峰會的場地、遭到批評感到不滿開始,認為川普完全對其在2016高峰會上對貪腐問題的強烈立場缺乏認知,並且也不暸解美國國會在2010年通過《陶德—法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及司法部對盜賊政治下的〈洗錢暨資產歸回條例〉(The Money Laundering and Asset Recovery Section)後,對打擊國際貪腐的決心,反而選擇減少對各國打擊貪腐的資金,任憑烏克蘭和瓜地馬拉的反貪腐計劃受挫。

最嚴重的問題,是川普完全不認爲在官方會議中,追求個人商業利益有何不妥,強調「總統是不會有利益衝突的問題」(The president can’t have a conflict of interest)。川普不僅不願公開自己的報稅紀錄,說是把事業和資產信託(revocable trust),但卻是信託給兒子,根本沒有解決利益衝突的疑慮。
另外,誠如先前一篇文章提到的赤道幾內亞的貪腐狀況。2010年美國司法部反盜賊政治小組(Anti-Kleptocracy Unit)在加州扣押該國獨裁領導人歐畢昂之子恩奎馬的私人飛機、別墅、和其它相關資產。
恩奎馬當時的辯解,乃是由於利益衝突並不適用於資深官員,因此他並沒有違法,但當時美國司法部還是沒收了他大部分的資產,包括別墅在內。如果這個案子發生在川普任期內,司法部門是否會如此勤奮地執行反盜賊政治條例,因為川普自己的行為就和這些盜賊統治者(kleptocrats)沒有什麼區別。
Sarah Saardoun, “Self-Dealing Trump Is Kleptocrats’ Role Model,” Human Rights Watch, October 31, 2019.
在新冠病毒肆虐美國後,川普被認為將此大傳染病當作其全面展現盜賊統治的機會,而共和黨則是配合他的做法。《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一篇短文很清楚地舉出相關的實例:(一)由家人出面負責,並且儘量故布疑陣,以掩蓋團隊的無能;(二)疫情期間,與川普政府有關係的企業或個人,在災難中獲利;(三)當民主黨和眾議院的財政委員會要舉辦聽證會,弄清狀況,共和黨嚇到了,堅持這是浪費時間;(四)或許沒事,對嗎?這些就是典型盜賊政治的操作。
Linette Lopez, “Trump is Using the Coronavirus as an Excuse to Go Full Kleptocrat and the GOP Is Going Right Along with Him,” Business Insider, September 27, 2020.
kratocracy 強人政治
Kratocracy(強人政治)是另一個K開始的政治制度,雖然被引用與川普執政連結的次數不多,但仍值得我們將其納入。
基本上,這個英文字彙出自於19世紀美國哲學家蒙塔古(William Pepperell Montaigne)由希臘文κρατερός krateros所衍生而來,指透過武力或狡猾的手段取得權力的強人政治,狡猾的手段很可能來自於煽動或是操縱群眾的能力,所以不單是我們傳統中那種軍事政變或威權體系的強人政治,也可以是經過民主選舉所產生的強人政治。 (相關報導: 風評:再不調漲基本工資,就等於減薪 | 更多文章 )
以紀念1921年列寧(Vladimir Lenin)的蘇聯成立之初、發生在波羅的海港口喀琅施塔起義(Kronstadt Revolt)的同名網路月刊,在川普剛當選時,就刊登了一篇相關的專文—〈強人政治的誕生〉(The Birth of Kratocracy),不僅給予類似上述的定義,同時還加上作者的另外觀察,包括不僅是政治的強人,還有他們在金融界的代裡人是實際統治者,而其統治的方式乃是要個人認識自己的社會地位,並知道該遵守這個階級的分配。

更重要的是,強人政治之下,言論或文字必須具有彈性(elastic),因為一旦有必要時,法律的文字可以根據統治者的利益,隨時調整。在這個體系中,操縱玩弄並非濫權,而是體制的必然,用來獎勵財富和權力。儘管會有不少評論者對這個體系提出批判,但似乎很難動搖政策的方向,或是阻止強人取得政治權力,因此作者表示那些認為川普不夠格當總統的批評,最終還是無法阻擋他的總統之路。
這篇文章完成後4年的另一次總統選舉中,川普這位強人總統儘管任內相當具爭議,但仍然獲得超過預期的選票支持,顯然主流媒體對他的檢驗和批判、及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對他的嘲諷和揶揄,都不能改變他靠操縱群眾所獲得的擁戴。
儘管如此,川普最終還是在民主選舉的機制中落敗。反倒是他主要敵手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一個令他欽羨的專權領導人統治下的俄羅斯,更像是強人政治。
“The Birth of Kratocracy,” Kronstadt Revolt, November 28, 2016.
Kulturkamp 文化戰或文化鬥爭
Kulturkampf來自德文,如果大家對希特勒(Adolf Hitler)有一些認識,就知道他曾寫過一本《我的奮鬥》(Mein Kampf)的自傳,將德文的文化(kultur)與奮鬥(kampf)合起來,就是所謂的文化戰或文化鬥爭。
不過,kulturkampf一詞有其政治的根源,來自於19世紀普魯士的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與天主教會在教育權力控制和神職人員任命的爭奪。Kulturkampf在今日的政治用語中,意味著世俗政府與宗教團體的衝突,或是在一個國家、社群、及團體內,不同派系或陣營間深層的價值對立。
川普領導下的美國,文化戰爭 (The Culture War)已成為他凝聚基本盤、引發支持者熱情的重要信念,但也成為川普個人保住政權的政治工具。

《哈芬頓郵報》 (The Huffington Post)在川普剛上任時,有一篇有關川普對藝術進行文化鬥爭的專文。作者指出共和黨增加的國防預算及在美墨邊境建築圍牆所需的費用,加起來就近1000億美元,並宣稱這是為了捍衛美國的文化,但卻同時刪減如國家廣播公司(Corporation of Public Broadcast、CPB)、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NEA)、及國家人文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NEH) 等重要文化機構的預算。
國家廣播公司所資助的國家公共廣播公司(National Public Radio,NPR)是很重要的一個立場較為中立的公共媒體,無論是新聞評論或是藝文節目都非常有水準,深為知識份子所喜愛,但卻被保守派認為是偏自由派的媒體,因此不願意政府撥經費給這個新聞平台。 (相關報導: 風評:再不調漲基本工資,就等於減薪 | 更多文章 )
這三個機構的共同特色,就是它們的新聞節目(PBS)或資助藝文活動(NEA)及文化教育(NEH)等,多多少少是以小眾菁英或是推動多元文化為其對象,因此被保守派視為眼中釘,因為它們所挑戰的就是右派的愛國主義和傳統價值,是自由派進行所謂文化戰爭(kulturkampf)的工具,因此刪減其預算當然有必要。
Philip Kulter, “Kulturkampf: Trump’s War on the Arts,” Huffington Post, March 16, 2017.
《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在去年大選前的一篇專文,雖然沒有用kulturkampf為標題,但基本上針對拜登看似平淡無奇的選舉策略,但卻是狂人川普執政4年後美國所需者:(一)他將選舉去意識形態化(He’s de-ideologized this election)、(二)他將政治與文化戰爭予以分隔(He’s separated politics from the culture war)、(三)拜登打破社會階級高低層的對立關係(Biden has scrambled the upscale/downscale dynamic)、(四)拜登避免愚蠢的種族二元論(Biden has avoided the stupid binaries about race)、及(五)他向福音教派白人伸手的好表現(He’s done a good job reaching out to white evangelicals)。
這篇專欄內文提到kulturkampf 時,乃是指拜登有意避開對文化戰爭的討論。布魯克斯是個老牌的溫和保守派意見領袖,因此他在選前的這篇專欄,顯然是在為同為溫和建制派的拜登背書。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即使拜登這位要癒合美國社會的政治人物當選總統,但因為有落選的川普持續煽動,美國的文化戰爭完全沒有趨緩的趨勢。
David Brooks, “Five Great Things Biden Has Already Don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9, 2020.
個人在2018年8月15日曾在聯合報名人堂專欄撰寫一篇名為〈川普執政下的美國KKK政治〉的專文,將這三個比較晦澀的英文單字影射為KKK政治,顯然有美國人也有同樣的看法。
在川普敗選後,緬因州周報《艾爾斯沃茲美國人》The Ellsworth American一封2020年12月8日的讀者投書,說明川普執政時期基本上反映上述KKK政治下的負面情境,特附上這封讀者投書的原文定義:
Kakistocracy: Government run by the worst, least qualified, and/or most unscrupulous citizens.爛人政治:由最糟、最沒資格或最壞的公民所治理的政府。
Kratocracy: Government by those powerful enough to seize control through force, social persuasion, psychological manipulation, or deceptive cunning.強人政治:由手中握有足夠力量、或是透過社會遊說、心理的操縱、或是欺騙性的狡猾,拿下掌控權。
Kleptocracy: Government in which officials are politically corrupt and financially self-interested.盜竊政治:由政治貪腐及只為個人經濟利益為考量的官員所治理的政府。
Kathy Fox, “Letter to the Editor: A Few Choice Words,” The Ellsworth American, December 4, 2020. (相關報導: 風評:再不調漲基本工資,就等於減薪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