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為策略》「馬習會」社群輿論風向與影響力分析

馬習會後續效應不斷。圖為馬英九總統專機護航的幻象2000(Mirage 2000)戰鬥機(美聯社)

本次【《馬習會》社群輿論風向與影響力分析】針對11月3日到11月8日從馬習會訊息被揭露,到馬習會結束後一天的:

一、社群輿論風向變化。二、社群意見領袖之影響力。三、馬英九總統與各總統候選人實際參與馬習會互動的實際人數比例。

思為策略
思為策略

面對突如其來的資訊衝擊,容易讓人先「反對」

從馬習會訊息被揭露後,距離11月4日只剩下一個多小時,而截自11月3日23:59分,可見反對馬習會之貼文其讚數(117,370)大於對於馬習會持正面意見的讚數(33,017),整整高出了3.5倍,而連日下的總和,反對馬習會的讚數量亦高於支持馬習會的讚數量。

根據思為策略的判斷,因為訊息被揭露的時間並非工作時間,使得求證工作與消息更新的速度自然也比較緩慢,加上非官方正式傳達的資訊傳播途徑,自然在第一時間更容易引起疑惑、抵抗或是反感,較易產生負面情緒,對於馬習會的反對強度自然較高。

再者,社群輿論上撇除資訊揭露而產生的不信任之外,另一部分反對的重要力量則是在於對馬英九總統的不信任,以及低民意支持度下的不認同,這成了4日至5日間反對馬習會的一項重要因素。

5日國際記者會令馬習會成為事實,弱化反對理由出口

對比5日的反對風向與4日能明顯發現其力道的弱化,重新將格局拉升到國際記者會上,且開放媒體詢問,使得各式新聞訊息與解讀的擴散,暫且使得此議題在經過4日的傳播後稍稍冷卻。

然而根據長期觀察社群輿論,應該趁此時機點去醞釀「支持馬習會」,雖然兩岸最高領導人的碰面此既定事實是國人所樂見的,然而馬英九總統的信任度亦是近年來受人詬病的。儘管當前最大反對黨不一定會對此事採取對立立場。然而就權力和輿論上運作的考量,應趁此機會加強一些各式輿論的串連,以及加大一些善意訊息的投放,讓媒體聚焦的能量轉化到更多值得投放的形象與事物中。不過顯然馬英九總統雖然對於總統府媒體事務尚有重視,然而,對於現今有效成形的社群輿論,卻較少與總統本人連結的消息。

7日馬習會大量外派記者之個人社群媒體刺激支持馬習會的情境

7日各媒體外派記者與攝影機,跨國連線取得最新消息。然而真正在社群媒體上醞釀的除了握手的歷史性畫面之外,各媒體工作者在記者會現場搶位子、連線、打卡,以及一些參與歷史性畫面的臨場感,亦是加強對於馬習會的存在意義和認同。加上新加坡的管制嚴謹,也讓反對馬習會的事件創造較困難,相較國內的抗議情況亦被新加坡的主場拉走,加上馬英九總統具體而言發表了什麼內容,才是關注焦點,社群媒體與社群編輯都是追逐這波高峰。

馬習會面後的重點,就不再是支持此次馬習會與否,而是對於「一中」框架的討論、國際各方對於此次馬習會的看法,以及對於未來的判斷與展望。 (相關報導: 總統國情報告案列議程 在野黨揚言冷凍 更多文章

思為策略
思為策略

馬習會上馬英九總統口中的「一中原則」激起討論

對於台灣人來說,中國共產黨絕對不會是慈眉善目、心地善良的代名詞。台灣人對於現狀的體察還是算理性的,政壇上許多政治人物對於一中各表雖不能接受,但還在容忍的範圍內。而「維持現狀」也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參選2016總統訴諸的主軸,因此長期來認同國民黨兩岸理念的支持者,對於此次馬習則是抱持著打破多年僵局的期許,故在馬英九總統召開國際記者會時,亦有這樣的社群輿論得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