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2016年上任以來,力行「國防自主」政策,甚至啟用中科院出身的張冠群出任國防部軍備副部長,一時間,國防產業發展似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直至近日,國防部發布新任參謀總長等高階人事命令,國軍上將罕見大搬風,張冠群卸職改調總統府戰略顧問閒差「養老」,至此,國防自主時代進入重新盤點期。
雖國防各案進度快慢不一,但其中仍有表現良好、照節奏(甚至超前)進行者,例如海軍兩棲船塢運輸艦「玉山艦」、高效能後續艦首艘「塔江艦」,以及海巡署安平級巡防艦第二艘「成功艦」,都是近期具代表性的海上新興戰力。在各艦陸續下水、交船之際,海軍和海巡在戰術或任務型態上開始出現轉變(或更為明確),但同時挑戰也伴隨而來。
總統蔡英文2016年上任後,大力推動國防自主政策,期間更拔擢中科院出身的張冠群(右)出任國防部軍備副部長;惟日前國防部一波上將人事異動,張改調總統府戰略顧問,局勢似有重新檢討國防自主案進度之勢。(總統府提供)
兩棲船塢運輸艦強化登陸能量 外島規復作戰仍是難題
兩棲船塢運輸艦用於汰換現役老舊的船塢運輸艦,已於今年4月下水的「玉山艦」,預計明年就能交船,因碩大艦身加上匿蹤外型,最初一亮相即吸引外界目光。兩棲船塢運輸艦的最大用途是執行兩棲登陸作戰,由於具強大載運能量,可裝載AAV7兩棲突擊車9輛、LCU通用登陸艇1艘、LCM機械登陸艇4艘、悍馬車7輛;同時也可搭載如全副武裝士兵,或執行物資運補、人道救援等任務。相較主力艦僅能執行作戰任務,兩棲船塢運輸艦平時、戰時都用得到,確實符合當前趨勢和效益。
就實務面言,在國軍整體採守勢思維多年後的今天,海軍陸戰隊要遂行大規模兩棲登陸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儘管陸戰隊始終保有相關訓練,但使用機會確實不高;尋水路搶灘救災,反而更務實,一旦災區面臨聯外道路中斷,這樣的方式或有機會派上用場。
海軍兩棲登陸運輸艦用於汰換現役老舊的登陸運輸艦,對我軍遂行兩棲登陸起到戰力提升作用。而首艘兩棲登陸運輸艦「玉山艦」已於今年4月下水,預計明年就能交船。(取自軍聞社)
然而,隨著國際情勢變化,特別是在南海地區,近年由我實質掌控的超遠外島東沙和南沙,如果遭敵攻占,該如何有效規復一直都是輿論熱議話題。在軍方目前備有的應變計畫,內容涵蓋派遣空降部隊空跳奪回,或陸戰隊以兩棲登陸方式收復,玉山艦之於後者而言,自然成為戰力加成的要項;且兩棲船塢運輸艦更新,艦載火力亦較舊艦強大,確實讓任務執行邏輯更合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應變計畫開始執行,就不再只是兩棲船塢運輸艦自己的問題,如在航行數百甚至上千公里過程中,有無充足海空掩護推進至足夠近位置,進而掩護突擊車或登陸艇下放運動,並持續留在周邊海空域待命,實則已非單一軍種能夠完成。兩棲船塢運輸艦雖能提升我方執行兩棲登陸的能力,但國軍要徹底完成規復,現階段恐尚有不足。
(相關報導:
你會讀到「鬼校」嗎?過半私立高中職5都管,瀕危審議機制仍未啟動
|
更多文章
)
微型飛彈突擊艇人去政息 高效能後續艦有望延續
在高效能後續艦部分,「塔江艦」外型承襲自目前唯一一艘沱江級飛彈巡邏艦「沱江艦」的穿浪雙船體設計,但因排水量增加,後續艦較原艦更大,加上細部差異,基本上已和沱江有所區隔。無論前後代,均被視為海軍建構不對稱戰力的代表性品項,因其火力和航速相當驚人,若能充分發揮、多艦齊發,預期將能重創敵主力艦或大型水面目標甚鉅。而沱江問世之初即因搭載雄風反艦飛彈聞名,「塔江艦」則在反艦基礎上,進一步增設防空飛彈,使攻防兩端戰力再提升至少一個檔次。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時代,曾經推出微型飛彈突擊艇建案,希望能發揮狼群圍攻特性,達到瘋狂撕咬、前仆後繼,重創敵艦之效;待命時則能隱身於一般漁港,並於接獲命令後以高航速發動奇襲。惟該案最後雖然因人去政息,最終不了了之,但沱江及後續艦仍保有類似精神,加上相當數量的光六飛彈快艇,「狼群依舊在,只是變大變壯而已。」
自海軍沱江級飛彈巡邏艦問事後的高效能艦後續艦,目前已有「塔江艦」亮相,未來將組成我國捍衛海疆的狼群,和排水量再小一點的光六飛彈快艇,共同捍衛海疆安全。圖為沱江艦發射反艦飛彈。(取自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海巡「平戰轉換」成顯學 安平級巡防艦戰時將成海軍助力
海巡署安平級巡防艦第二艘「成功艦」,原定今年10月底前交船,不過進度大幅提前,上月底已完成並駛抵花蓮,並配屬於東部地區機動海巡隊,未來太平洋將是其巡護重點。該艦目前正進行相關訓練,持續為巡弋海疆、維護漁權進行準備;安平級預計打造12艘,隨著成功艦交船,整體進度已來到第3艘,最快年底就能交給海巡,展開新一波訓練。
安平級巡防艦與海軍沱江艦基本上「師出同門」,特別是穿浪雙船體設計如出一轍,首艘「安平艦」去年交船後,即受外界關注。由於排水量有增加(從600噸到接近700噸),加上部分細節有修改,所以和沱江相比,已不盡相同,這點和塔江艦情況類似。
在常態性武裝部分,海巡因存在執法特性,非致命性的高壓水槍(射程120公尺)自然在列,再加上20機砲遙控砲塔和國內自行研發的「鎮海火箭彈」,已為火力與嚇阻力兼具的組合;而當中較具爭議的火箭彈,官方亦強調可用以發射照明彈等特殊彈種,對執行夜間海上搜救有幫助,希望藉此淡化「執法存在過當風險」色彩。
備受矚目的安平級巡防艦日前已完成第二艘交船,以「成功」二字命名;該艦常態武裝包括高壓水槍、20機砲遙控砲塔、「鎮海火箭彈」等,足以應付日常執法需求。(取自海巡署網站)
在海巡版國艦國造計畫中,同樣有主力艦需求,而後依序下推,針對不同排水量,多有一個對應船型。主力艦任務以航程遠(執行單趟任務時間久)、耐波性強為目標,甚至可擔任旗艦,指揮執行越界漁船驅離、登檢等勤務;再來則是數十噸到數百噸的巡防艇,以近岸或港口巡邏為主,第一時間滿足海上治安和救難需求,那麼介於中間的安平級又代表了什麼意思?
沱江艦的作戰形態如前面提到的高航速、火力強,搭載相當數量反艦飛彈,可對敵主力艦施予飽和攻擊,不只要擊傷,更要擊毀、擊沉,再加上航速快,敵艦不易反制,因此被認為是海軍建構不對稱戰力的要項之一。而海巡新艦承接沱江設計而來,最主要是為因應當前強調「平戰轉換」、「平戰結合」概念,在戰時能成為海軍反艦飛彈載台的延伸,擴大制海作戰打擊能量。
而安平級在造艦過程中,即保留狀況提升時,加裝飛彈發射箱和相關線路的空間,目前即是以此進行整備,至於成效、模樣為何?料在今年9月漢光演習會有更清楚的輪廓出現。
安平級艦料將參與漢光演習 海巡、海軍權責分配成未來課題
就目前現有資訊顯示,為驗證協力海軍制海可能性,安平級艦不會缺席漢光演習,但恐怕沒有外界最期待的海巡打飛彈場景,而是採取海上「走位」方式。事實上,現階段艦交船最久僅半年,新艦立即上陣執行實彈演習,確實操之過急。
為驗證協力海軍制海可能性,安平級艦料將參與今年的漢光演習。示意圖。(資料照,取自中華民國海軍臉書)
不過,即使今年缺席,未來總是將面臨如何射擊?在什麼樣的操演中射擊?從加裝發射箱、線路,到接獲目標位置、按鍵射出,由海巡、海軍人員負責的比例各是多少?海巡負責部分日常訓練是否有配套?海軍負責部分,戰時是否有多餘人力負責12艘的加裝和操作?相關問題恐怕只能留給時間來證明。
(相關報導:
你會讀到「鬼校」嗎?過半私立高中職5都管,瀕危審議機制仍未啟動
|
更多文章
)
此外,安平級可能存在先天上的劣勢,因穿浪雙船體設計,一般認為耐波性和結構強度可能較差,而海巡無論執法或救難,往往身處惡劣海象或可能遭遇攔檢對象蓄意衝撞,進而導致自身登檢困難,人員風險增加等情事。只是安平級畢竟是海巡國艦國造最受關注案,後續還有9艘將加入值勤行列,這些疑慮恐怕得經過勤務洗禮,才能真正見分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