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箝制言論自由,審查學術期刊眾所皆知,而成立超過480年的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日前向中國政府低頭,同意把旗下研究中國的權威刊物《中國季刊》中300多篇文章與書評從網站上撤下,換取網站繼續在中國境內運作,對於劍橋大學出版社這種做法,英國諾丁罕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所長蘇利文則撰文批評,把商業利益看得比學術聲譽重要,只會損害出版社的名譽和正當性。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UP)在1534年由時任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授權劍橋大學創立,至今已有483年歷史,而《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由自1960年創辦,並由CUP負責出版,且刊登論文及書評採取「雙盲」同行評審(Double-Blind Peer Review)制度,即作者及評審互相不知對方的匿名審稿模式,確認文章品質及用稿公正性。

對《中國季刊》開刀 中國要「殺雞儆猴」
《中國季刊》內容涵蓋中國及台灣近代各領域的研究,是外國研究中國的學術權威刊物,其重要性不言可喻,但《中國季刊》總編輯普林格爾(Tim Pringle)寫信告知編輯委員,表示CUP答應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廣電總局)的要求,從《中國季刊》中國網站上撤除300多篇文章與書評,確保CUP網站能繼續在中國境內運作。
被下架的文章內容多半與中國共產黨認定的敏感議題有關,像是文化大革命、天安門廣場、西藏、新疆、香港和台灣,且相關議題要追溯到1960年代,而出版第1本《中國季刊》的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史教授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他的主要研究即是文化大革命歷史。普林格爾還說,目前沒有其他研究中國的學術期刊被要求撤除敏感文章,因此中國拿《中國季刊》開刀是要「殺雞儆猴」。
Mao, Tibet, Tianmen, corruption, Xinjiang, Taiwan....all has to go https://t.co/iY7RT6V8et
— Mette Halskov Hansen (@mette_halskov) 2017年8月18日
文革、大饑荒、天安門全都不准提
普林格爾19日稱:「我們與其他刊物就此情況密切聯繫,他們表示同情,也感到憤慨,並願意與我們合作,避免讓情況惡化......任何具不同觀點的新歷史文章都會被視為敏感內容,中國共產黨已明確表示,他們不想要(有文章)重新評論1989年(天安門事件)、文化大革命及大饑荒(1959至1961年)。」他也擔心CUP下架文章,將會影響日後的投稿作業。
普林格爾強調,他會極力說服CUP在23日揭幕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向中國官員「採取最強烈立場,以維持學術自由」,而他也表示,擔心中國也對其他學術期刊下手,並稱對學術期刊進行審查是「可悲且令人遺憾」的行為,而中國學者的犧牲最多。《中國季刊》編輯委員之一的蘇利文(Jonathan Sullivan)則批評,CUP為了商業利益向中國低頭,只會損害學術聲譽。 (相關報導: 中國壓制學術自由的黑手,伸向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劍橋大學出版社 | 更多文章 )
来自《中国季刊》主编的声明 pic.twitter.com/1UdJreKgSj
— The China Quarterly (@chinaquarterly) 2017年8月19日
中國黑手打壓學術自由 劍橋大學出版社有反抗?
蘇利文19日在英國諾丁罕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中國政策研究所(China Policy Institute)刊出文章,直言中國進行監控審查已經無須多談,反而要探討CUP同意中國要求撤除《中國季刊》文章的決定,並稱學術出版社營利是否具正當性則是另外議題,而CUP為了經濟利益所做的決定,只會傷害CUP本身名譽及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