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財訊》報導,藥華藥去年11月拿到美國藥證後,股價起飛,最近更在投信助陣下,登上生技股價與市值雙料冠軍,這個頭銜是不是名副其實?多空雙方都有話說。
《財訊》報導指出,最近,因為女星張鈞甯去年認購藥華藥私募股而帳面上大賺,無形中幫公司做了廣告,藥華藥如今聲勢漸長,素來公司有一批鐵粉股東,如今更是熱血沸騰;最特別的是,原本對藥華藥甚少聞問的投信,卻從6月9日4百元開始往上買,一周內加碼近2千5百張,成為推動股價挑戰5百元的助力。
回想一年前,藥華藥深陷與歐洲夥伴AOP公司的仲裁糾紛,還因此被打入全額交割股8個月;那個時候,市場冷眼相看,股價沉淪在百元以下。後來情況峰迴路轉,新藥拿到美國FDA藥證,仲裁結果又獲勝,如今既是生技股王,也以1千3百億元的市值登上生技第一。
新投資屬性 市場有平衡點
但是,《財訊》分析,不管股價高低,市場上都有兩派人馬持對立看法。這在新藥股很常見,主要是科學的「知識不對稱性」,而且,台灣生技投資生態還在摸索建構之中。舉例來說,2020年合一的巨額授權金,對台灣資本市場是新示範,僅3個多月,合一市值由74億元飆升到1千6百億元,後來劇烈回檔,兩年後,目前在8百億元建構基礎水位。
藥華藥的題材同樣是新示範。《財訊》報導指出,旗下的新一代長效型干擾素新藥BESREMi,從研發、製造,到美國市場銷售,採一條龍模式;過往台灣不是沒有拿到美國FDA藥證的新藥,但不是授權出去,就是請合作夥伴銷售,採取全部自己來的作法,藥華藥是第一家。
也就是說,當新的投資屬性出現,台灣資本市場需要時間摸索出一套投資邏輯;藥華藥從拿到美國藥證股價起飛,至今不過7個月,一條龍的銷售成績也才剛開始顯現,還沒到足以定論的時間點,因此,不管市場有再多聲音,都要先撇除成見,改以新的「示範」看待,不需要太早預設立場,市場自然會找到平衡點。
根據《財訊》報導,BESREMi目前拿到6張藥證,美國市場是重點;這是一款罕見疾病用藥,在美國一年藥費高達5百萬元,因此保險覆蓋率等於是市場銷售關鍵指標。今年上半年,藥華藥的重心是達成美國保險覆蓋率80%的目標,同時提高科學有效性的曝光度、病患使用的滲透率,並繼續朝第二適應症邁進,希望未來一藥多用可幫助創造現金流正向循環。
最近,因為法人加持,藥華藥股價局面有了微妙轉變,《財訊》採訪不同觀點的投資人,彙整以下幾個焦點問題,讓大家理解多空雙方在想什麼。

Q1:美國保險覆蓋率達到80%的意義?
據了解,所謂保險覆蓋率80%的目標,是指藥華藥鎖定的保險公司,而非所有保險公司,這點讓質疑者憂心陷入「話術」的迷惑,因為公司並未公布保險覆蓋率80%的細節,究竟涵蓋多少目標病患? (相關報導: 想買星宇航空的股票?最快9月登上興櫃,已先申請公開發行每股價格暫定12元 | 更多文章 )
某長期股東提出反駁,「罕見疾病相當仰賴保險給付,至少公司上半年在美國專注於保險覆蓋率這件事,是正確的策略。」這位股東也很平衡地說,如果保險覆蓋率進展如願,理論上下半年美國業績會加速成長,可以作為觀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