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穆斯林小孩的齋月回憶──Shalawa與夜晚的新生南路

2016年開齋節的台北清真寺。(甘岱民攝)

手裡一疊自製的紙本名冊,密密麻麻的都是穆斯林人名,整整四張 A4 紙。阿公拿起筆逐一做下記號,指點我們:「這家昨天只送過稀飯的,今天多送兩顆麵包吧」。

從緬甸遷移到台灣 30 年來,每逢齋戒月,我們家都會煮一大鍋 Shalawa 送去台北清真寺,免費提供教徒們在開齋後食用。雖然這兩年因為疫情,台北清真寺暫停提供免費的開齋飯,我的阿公仍然會在每天六七點起床準備煮粥,並在傍晚前吩咐晚輩按照名冊,挨家挨戶地去穆斯林老人的家中送 Shalawa。

一手捧著紙碗,阿公一手熟練地拿著巨大的湯杓舀起薑黃色的湯汁,我原先在一旁拿著筆記本正做訪問,也立刻被叫去幫忙,將待送的紙碗貼上姓名。 

家人合力分裝Shalawa,準備分享給清真寺的教徒。(馬映卿提供)
家人合力分裝Shalawa,準備分享給清真寺的教徒。(馬映卿提供)

Shalawa 是什麼語言?

Shalawa 有好多名字,有時在家中我們也會簡單將其稱作稀飯,對外說明時,卻常因不知如何貼切翻譯,而解釋為「雞肉粥」。試著上網敲打關鍵字搜尋過幾次,想對這道料理有更多的認識, 然而,多次的查詢皆一無所獲。怕是捕捉地不夠精準,我再次追問阿公 :Shalawa 究竟是什麼語言?若是緬甸語,確切的文字該怎麼寫?

阿公理所當然地回答道,這是印度話,Shalawa 是印度料理,而這個食譜也是他過去在緬甸居住時,和清真寺裡的印度裔穆斯林教親學到的。

緬甸與印度接壤,現實世界的土地上民族國家的國界肉眼難以明辨,那是人群雜處而文化多元的社會,清真寺內有自稱回教徒的中裔移民,也有印度巴基斯坦裔的穆斯林。就像Shalawa,帶著洋蔥與淡淡的咖哩香氣,口感介於濃湯、稀飯與粥的光譜之間。

阿公說, 在緬甸時,許多清真寺內的印度裔穆斯林也將 Shalawa 稱作「嚕喝湯」(阿拉伯文 روح 發音比較 偏向 ruh),روح 在阿拉伯文中有靈魂的意思,因被認為太美味而得到了還魂湯的美名。 

幾乎每個緬甸的清真寺,在開齋時都會免費為開齋者提供 Shalawa。

阿婆的出生地在緬甸,一個叫臘戌的城市。或許是因為牛肉不貴,她說,從小常吃到的 Shalawa 都是牛肉口味的。

然而,至少打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們家煮的 Shalawa 就是雞肉粥,也是我心目中 Shalawa 應該有的唯一型態。

喝一碗濃濃的 Shalawa

燉煮至軟嫩的米與豆,在放入洋蔥、咖哩粉及薑黃熬煮的雞湯內融化,形成濃稠的湯底,手撕的細碎雞肉絲為柔軟的粥增添了口感,是整碗 Shalawa 中唯一稱得上需要咀嚼的角色。雖說 Shalawa 是雞肉粥,其卻不如糜(muê 或 muâi)般,米粒並未有如此大的存在感 ,而是與豆類混合雜揉,互相配合而不搶風頭。「喝」是食用它時貼切的動詞,某種意義上或許也能稱得上是濃湯吧。 (相關報導: 索那瑜:水煮青菜會釀成暴動?香料魔法如何造就印度菜之魂 更多文章

在家中喝 Shalawa 時,阿公也會揉麵團,烤幾個小圓麵包,在開齋時搭配著吃。然而,早上出爐的麵包傍晚時多半早已冷了,阿公便會在小烤箱復熱,將麵包烤的酥脆。依循聖人穆罕默德的做法,吃下棗子開齋後,我們一家人便會圍著桌子,將麵包撕成方便入口的大小,浸入湯內,吸飽濕潤的湯汁,不停蘸著吃。而我喜歡將麵包一次全部撕碎,整個泡進 Shalawa 裡面,再用湯匙挖著吃,此時 Shalawa 會呈現類似麥片粥的口感,咀嚼到最後, 尾韻總是充滿著麵包在口中融化成澱粉酶的甜味。 

阿公烤的小麵包,搭配Shalawa食用。(馬映卿提供)
阿公烤的小麵包,搭配Shalawa食用。(馬映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