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四(7月1日)舉行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慶祝活動中,中國國家主席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天安門廣場發表演說,其中兩句警告外來勢力、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語句,在中國國內外都引發熱議。
習近平說:「中國人民從來沒有欺負、壓迫、奴役過其他國家人民,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同時,中國人民也絶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欺負、壓迫、奴役我們,誰妄想這樣幹,必將在14億多中國人民用血肉築成的鋼鐵長城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這時,現場掌聲雷動,成為其歷時一個多小時演講中的高潮。
「誰妄想欺負中國必將碰得頭破血流」
這段強硬的講話在中國社交媒體引發廣泛討論。「誰妄想欺負中國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一度是新浪微博熱搜榜的榜首,點擊量過億。多家中國官方媒體都以這句話作為社交媒體宣傳的重點。
這段講話被翻譯成英文後,在海外中國觀察人士圈子亦引起熱議,在推特上的許多討論圍繞「頭破血流」一詞的翻譯與用意。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將「頭破血流」意譯為「必然發生衝突」,其主編胡錫進在推特上的英文翻譯則更為直接,稱"任何膽敢欺負中國的人將會撞破頭"。
分析中國政治話語的「中國傳媒研究計劃」則在推特上向《環球時報》喊話,表示正確的翻譯並非如此蒼白,建議直譯「頭破血流」為頭部損破及流血。
「頭破血流」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頭打破了,血流滿面,多用來形容慘敗。
這一字面意思壯烈血腥的成語最初出自吳承恩的《西遊記》,其中寫道:「照道士臉上一刮,可憐就打得頭破血流身倒地,皮開頸折腦漿傾。」
「對中國人來說,這個詞意味著徹底的失敗」
新華社記者劉陽則發表推文稱,他注意到對「頭破血流」更為血腥的翻譯正廣為傳播,但他認為這個成語已發展出引申義,並非其字面意思。「對中國人來說,這個詞意味著徹底的失敗,而不是破碎的腦殼與血。」
《經濟學人》雜誌北京分社社長任大偉(David Rennie)表示,一些中文成語在外國人聽來更為好斗,但在一句涉及外國人的演講詞中使用一個聽起來暴力的詞語,存在風險。他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常形容敵人「像狗一樣喘不過氣來」。「如果他用這個詞來形容習近平,中國的反應會是什麼呢?」
《華盛頓郵報》前駐華記者施家曦(Gerry Shih)則反駁劉陽的推文稱,能夠替代「頭破血流」的詞語很多,選擇該詞是為達到煽動性效果。而且無論如何翻譯,他認為,習近平在演講中傳達的信息論調很明確是「強硬、非和解、對西方敵對」。

「受害者民族主義」
推特上一些常年研究中國政治的人士也指出,關注焦點或許不應是"頭破血流"的英文翻譯,更為關鍵的是,習近平這段講話映射出的中國外交政策取向,以及中國社會輿論對此的反應。
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講師張晨晨在推特上表示,比起「頭破血流」,「欺負」一詞在這句話中的分量更重。她指出,在中國當局的「受害者民族主義」的政治話語體系中,欺負、霸凌是使用頻度極高的詞語,而號稱需要擺脫過往民族恥辱的論調在如今的中國極為盛行。
今年3月阿拉斯加中美高官會談中,中國負責外交事務的最高層官員、政治局委員楊潔篪當著媒體鏡頭表明對美強硬立場,其中一些與傳統外交辭令大相徑庭的語句,包括「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都被中國官媒宣傳為中方外交官的「硬氣」,在社交媒體上廣為傳播,甚至出現熱銷的周邊商品。
中國官員外交中的強硬表態,除了瞄凖中國國內受眾、掀起愛國主義浪潮,也昭示著中國外交政策的轉變。 (相關報導: 5萬名增援部隊站上火線!中印邊境情勢又升溫,會不會再擦槍走火? | 更多文章 )
中美關係觀察人士利明璋(Bill Bishop)在推文中形容,該演講是習近平時代「最令人不安的事情之一」,「它也是(中美)脫鉤將越發廣泛與痛苦的最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