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習近平長期執政「找個說法」:中共中央「六中全會」11月在北京登場

第十九屆六中全會

中共的中央政治局周一(10月18日)召開會議決定,於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簡稱「六中全會」), 其中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中共建黨百年,執政中國70餘年的歷史中,它的「六中全會」不只一次給該黨和中國的走向、命運帶來重大影響。

即將召開的這一屆六中全會—「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恰逢中共二十大前,最高層面臨傳統上的「大換屆」,因而更加引人關注。

分析人士認為,六中全會「研判歷史」意在為即將於2022年召開的二十大大作鋪墊,習近平將為尋求再次連任、長期執政「找個說法」。

2018年3月,中國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改草案,刪除了國家正、副主席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規定,為習近平「無限期」執政掃清了障礙。

中共慶祝建黨百年,加強黨史教育也是重頭戲
中共慶祝建黨百年,加強黨史教育也是重頭戲

本次六中全會可能主要討論什麼?

簡言之,「以史為鑒」將是本屆六中全會討論的的主旋律。

早在8月31日,中共政治局例行會議決定將於11月在北京召六中全會時指明: 「總結黨的百年奮鬥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是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確保全黨步調一致向前進的需要。」

對此,在美國的中國時政評論員鄧聿文當時發推特分析稱,「看樣子是要寫第三個歷史決議文件,進一步奠定習的歷史合法性和地位」。

歷史上,中共曾經通過兩個「歷史決議」,一是1945年六屆七中全會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二是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有官方黨史研究學者形容,兩份文件都是在中共「面臨重大轉折時刻」、「重大歷史關頭」對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總結。

其實坊間早有猜測稱,習近平領導下中共可能公布第三個歷史決議,一個曾經普遍提及的時間點是2018年,即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和習近平修憲廢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

2021年,中共建黨100週年,加強黨史教育恰好再次成為北京的重頭戲之一。此次北京宣佈六中全會將集中著墨歷史,自然而然又令人聯想到「歷史決議」這個詞。

據官方《新華社》周一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一稿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意見並對這些意見討論, 修改後的決議稿將在十九屆六中全會上審議。

鄧聿文認為,習近平之所以有可能選中共建黨百年、而不是2018年凖備這個歷史決議,一個原因是建黨百年更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意義。這樣,習近平本人恰好是在第一個百年結束、第二個百年開始之際繼續大權在握,歷史意義自然更加不同。

「歷史決議」,顧名思義,就是要對歷史問題定性、下個結論。1981年中共制定第二個歷史決議以來,中國發生過的最為震驚、也最具爭議性的歷史事件當屬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 (相關報導: 吳思鍾觀點:戰與和,都在蔡英文與習近平一念之間 更多文章

鄧聿文認為,如果習近平的中共推出第三個歷史決議,它可能將保留鄧小平對文革是「10年浩劫」、六四是「動亂」的定性,但是有可能對當年學生參與六四「採取一種更和緩的描述方式」。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有兩方面。一、畢竟「六四」不是習近平本人的「負資產」;再者,時過境遷,社會態度發生了改變,強調學生當年只是出於愛國熱情、想推動中國進一步改革的定性更容易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