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昭能觀點:學閥吃香喝辣,「玉山計畫」也救不了台灣高教

學閥掌控審查的制度不改,玉山計畫也難救勢頹的台灣高教。(圖為台大夜景/風傳媒)

 教育部8月2日公布「玉山計畫」,連日來引發各界議論紛紛!

事起於行政院長林全於7月6日請教育部就大學教師彈性薪給制度通盤研議,「儘速」提出可行方案,務必留住我國高等教育優秀教研人才。果不其然,教育部火速」於8月2日公布107年度「玉山計畫」,預計每年度投入最高56億元;如此重大計畫案,歷經不到一個月的構思與規劃,即使不是草率將事,說是「倉促決策」也只是剛剛好而已,不是嗎?因此引發學界熱議,豈是偶然?

由於「本案」係屬專案計畫,當然得從計畫與評估角度加以檢視。教育部強調,受益教師達19,000人次,「指標」還滿「量化」的;問題是那些大專校院教學與研究人員可以從中受益?除了調增「教授」級學術研究加給10%,「高教深耕計畫彈性薪資」方案,預估投入總計20億元,作為各校留才及攬才所需之彈性薪資,並得用以增聘年輕教學及研究人員。更重要的,配合國家發展重點領域,由大學提出延攬國際頂尖人才需求,或協助各大學留住國內優秀人才,每人除每月薪資外,另可支領每年最高500萬元,並一次核可3年。

單就「玉山學者」方案論,對教育部與支持者來說,理所當然;為了留住我國高等教育優秀教研人才,提高誘因,勢在必行;就未來的得主論,人家有本事,其他人何必「吃味」?然而,對其他很多人來說,此項方案怎麼看就是覺得怪怪的,顯然有了「問題」存在。教育部既然是出於解決問題的「動機」,就讓我們從「解決問題」的專業角度深入加以分析!

首先就問題的界定與評估論,近年來走掉那些所謂頂尖人才,台灣高教真的優勢盡失了嗎?我們國家發展每況愈下,這些「高等教育優秀教研人才」流失究竟有多少的「貢獻」度呢?國際頂尖人才來或不來,以及「高等教育優秀教研人才」留或不留的關鍵,純粹只是為了「500萬元加給」嗎?

其次,未來的「玉山得主」真的有那麼厲害嗎?獲獎後真的對台灣學界或高等教育可以有那麼多的貢獻嗎?關鍵顯然在於學術審查機制的效能。

教育部表示,「玉山學者」推動方式將比照目前學術獎及國家講座審查模式,由教育部或跨部會組成審查委員會,並依不同學術領域進行審議。高教司司長李彥儀8月7日在聯合報發表「三大方案,攬才留才」一文表示,玉山學者由各校提出,送交跨部會組成之國家級委員會審議,國家級審議委員會OK嗎?她強調,「各大學在玉山學者的審查上具有相當高自主性」,是嗎?學術審查只要自主性就夠了嗎?

教育部長潘文忠(右二)說明「玉山計畫」,將每年度投入最高五十六億元於高教預算,作為延攬國內外頂尖人才用途,以提高我國高教競爭力及國際能見度。(圖/蔡富丞攝)
教育部長潘文忠(右二)說明「玉山計畫」,將每年度投入最高五十六億元於高教預算,作為延攬國內外頂尖人才用途。(圖/蔡富丞攝)

說起來悲哀!對於國家級審議委員會以及各大學學術審議的自主性,我們竟然毫無信心。其實,事出必有因,姑且不論多年來學術論文作弊事件與日俱增,台大教授郭明良教授研究團隊案件殷鑑未遠,不是嗎?「玉山學者」推動方式既然將比照目前學術獎及國家講座審查模式,就讓我們從教育部教育學術獎得主郭明良教授的相關學術審查過程談起。 (相關報導: 風評:加碼搶救!喚得回頂尖學者嗎?這樣的年金改革還可謂成功嗎? 更多文章

根據台大校訓947期報導,郭教授獲選理由:近20年來從事癌細胞生物學及訊息傳遞的基礎研究,並與臨床醫師合作,發展研究之治療與診斷。他亦致力於腫瘤抗病性研究,發現發炎反應之細胞激素如IL-6會誘發腫瘤細胞抗凋亡之機制而增加抗藥性。近年來則以探討血管新生及腫瘤轉移相關基因之研究而發現COX-2、VEGF-C、及contactin-1,也發現CTGF會抑制β-catenin/TCG之轉錄活性而抑制細胞之轉移。他的著作發表於Cancer Cell、JNCI、Cancer Research、JBC等高IF期刊,CTGF之研究亦具國際一流水準,研究成果相當可觀,也獲學界肯定。因此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中華民國癌症傑出研究獎、杜聰明博士紀念演講獎、王民寧獎、徐有庠科技論文獎。真的很「傑出」,難怪獲獎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