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毅夫到張立齊、王裕慶、李秉修 那些想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台灣人們

20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慶祝建黨100周年(AP)

從1979年台灣「叛逃軍官」林毅夫,到近年高調唱紅的台青張立齊、王裕慶、李秉修等人,台灣社會一直存在一群向往中國,信仰中國共產黨的人。他們成長在不同世代,在政治光譜上都持續傾左,在兩岸關係上期待統一。

在台灣出生長大,今年35歲的張立齊2017年公開表示要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同一年,在北大念書的王裕慶及在天津工作的台灣人李秉修也相繼表示想「投共」。當時,這三人在兩岸掀起了台青「投共潮」的討論。

然而,4年過去了,當年雖然一度點燃「投共潮」的野火,但星星之火並未燎原,這些人仍是少數。2007年高調唱紅的台青張立齊,成了中國華僑大學的老師,至今,他仍未遺忘,10年前到中國大陸的初衷-效忠中國共產黨。在北京住了近十年,見證了中國經濟快速成長,使他更堅信,當年選擇加入共產黨是正確的選擇。

熱愛「祖國」的台灣人

張立齊是來自台中的客家青年,操著一口濃厚的北京腔,他稱自己為「左統思想」,和「天然獨」的台青大相徑庭。他告訴德國之聲,對共產黨、社會主義及馬克思理論產生認同,源自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當時,他看到資本主義的問題,像是台灣勞工失業及勞資剝削的狀況,因而「堅定往左的方向前進」。同年,他赴大陸交流,看到中國為北京奧運而大興土木,多個城市欣欣向榮,他形容中國經濟「宛如火箭般」高速發展。

張立齊曾在汽機車工廠工作,他自稱,了解如何在底層社會求生存,因著「大陸老百姓的生活不斷變好,讓他對『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產生極大認同」,而為了更靠近他口中的「祖國」,他赴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為成為中國共產黨員而開始準備。

他在北大接受黨課教育,研讀共產黨的歷史、精神及紀律,還經過多次考試,手寫報告,甚至還參加「支教」活動,到偏遠地區從事教育服務。

另一名當年躍上媒體版面的「投共」台青是今年31歲的李秉修。根據媒體報導,畢業於台灣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專業的他,在4年前到天津投入養老產業。而接觸馬克思主義和中共黨史,並對中國共產黨心生嚮往,是經由一位台灣成功大學生引介。當時,他還組了20人左右的參訪團赴中國和對台單位接觸,表明入黨意願及發展組織的熱情。還有一名年紀較長的台灣人王裕慶,雖然生在台灣,但旅居加拿大20多年,並在加拿大接受完整的西方教育,畢業於多倫多約克大學東亞研究系。2017年39歲的王裕慶,接受中國媒體《觀察者》採訪。當時他在北大國際關係學院讀博,他說這是為了更深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為在大陸既可以學習理論,又可以有實踐。

台灣人入黨不容易

國際關係學者、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張國城向德國之聲表示,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不容易,「不像加入國民黨或民進黨那麼簡單」,通常只要填表、繳錢就能入黨。他並指出,加入中國共產黨通常得先加入共青團,且必須經判斷確認是「積極分子」,同時要有推薦程序及一段時間的「考察期」,考察時間因人而異,若是台灣人可能得需要花更多時間。 (相關報導: 美中高層對話有望恢復,華府中國政策共識日漸明朗,尋求競爭、合作與對抗的平衡點 更多文章

因此,張立齊要入黨,必須和中國共產黨約9192萬的黨員一樣,經過多個階段和考察期,才有機會轉為「正式黨員」。張立齊表示,因擔憂「台灣政府找麻煩」而不願透露是否已經成功入黨,但他強調,已參與多項共產黨的活動。他說:「我不知道說(有沒有入黨)以後,台灣政府會怎麼搞我,搞我的家人,我很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