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南專欄:中共新起反抗意識「躺平主義」,美國加碼「天下圍中」!

北京一處宣揚中共成就的紀念館中,民眾正在觀看習近平的影像。(美聯社)

台灣在太陽花運動之後,網路上曾經流行相當一陣子的「小確幸」。

據說該詞乃源自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1984年出版的隨筆集《朗格漢島的午後》,意為「微小而確實的幸福」。世代遞換的年代裡,在日本則有「低欲望」一族可以遙相呼應。更早前從歐州的「尼特族」(NEET),也大抵都是在指稱某些不安排就學、不就業、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的年輕人。尼特族一詞最早出現於英國,之後歐陸其他國家也開始使用。

風水輪流轉,狼性與羊性變色了嗎?

當時,相對於台灣90後年輕人擁抱「小確幸」的態度,被讚揚的則是流行於中國年輕人的「狼性」。因此,台灣年輕人的「小確幸」遂被對比成「像隻羊」。於是,當時很多討論文章都在闡揚羊在狼群中的鮮明對比,羊當然是被欺負、被侵略、被霸凌的弱者一方。

挨到2021年2月,臉書社團「莎莉夫人的工作生活札記」上出現一篇【中國的狼性】經《風傳媒》轉載後,點閱量高達12.8萬。該文起頭就先道出:「根據我與中國籍老闆及來自中國各省同事們共事的經驗,我絕對不會再選擇去中國工作。因為,我非常討厭中國人的『狼性』。」

作者更直接陳述:

跟中國同事共事的那一年多,我看到的狼性,是全然從「利己」的角度出發,為達個人目的不擇手段。文化大革命的鬥爭基因,為了自保、為了成功,可以六親不認的狠勁,深刻烙在他們每一個人的體內。

該文作者簡單概括了狼性的三大特色:

狼性特點一:很會說、形容詞超多;

狼性特點二、臉皮厚、只求自身利益 ;

狼性特點三、既狗腿又自大。

然後作者綜合出一個結論:「中國的狼性,只有自己,沒有團隊。」他說:

他們有很強的「複製」能力,但是缺乏創意。因為只有「自由」的空氣及土壤,才能孕育出「原創力」。

台灣年輕人不需要中國這樣的狼性,也不必害怕他們搶飯碗。因為職場真正的成功,需要的是「創意」及「團隊合作」。

只有狼性,一味地逢迎拍馬,欠缺真正的專業實力及執行力,這種狼性只顯出一個人的廉價,這是職場裡,最低層次的汲汲營營。

經過一場從經濟到軍事與外交的美中大對抗之後的6月,我們居然驚覺到中國年輕人的「狼性」消失了,開始流行「躺平主義」。

中國年輕人的「躺平主義」算是一種反抗嗎?

6月11日,外媒「美國之音」刊出《國家在「做夢」 人民卻「躺平」,中共一大警訊?》。署名陳筠的文章直接剖析說: (相關報導: 黃介正觀點:從「小平」到「躺平」 更多文章

「躺平」最近成為中國的網絡熱詞,強調少工作、不買房、不買車、不購物、不結婚、不生子,用最低慾望過生活。

這個詞源自百度貼吧一則「躺平即是正義」的貼文。作者自述如何在沒有穩定工作的情況下通過偶爾打零工和低消費來過生活。作者寫道:「每月花銷控制在200塊以內。日常就是家裡躺,外面躺,像閒散的貓貓狗狗一樣躺......躺平才是宇宙間客觀的唯一真理。我選擇躺平,我不再恐懼。」

但,實際上,該網路貼文是早在4月初時,原創作者「好心的旅行家」即貼出了《躺平即是正義》,其原文如下:

「兩年多沒有工作了,都在玩,沒覺得哪裡不對,壓力主要來自身邊人互相對比后尋找的定位和長輩的傳統觀念,它們會無時無刻在你身邊出現,你每次看見的新聞熱搜也都是明星戀愛、懷孕之類的『生育周邊』,就像某些『看不見的生物』在製造一種思維強壓給你,人大可不必如此。我可以像第歐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裏曬太陽,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裏思考『邏各斯』,既然這片土地從沒真實存在高舉人主體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製造給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註:該則貼文已被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