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碁點火,台積電讓它壯大!竹科原本是「蚊子園區」,如何成為台灣科技命脈?

竹科原本是「蚊子園區」,如何成為台灣科技命脈?(資料照/顏麟宇攝)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以下簡稱竹科)的成立並非世界首創,在它之前,美國的矽谷(Sillicon Valley)及波士頓已有成功的科技公司聚落營運,尤其,矽谷運作至今,仍是全球規模最大、人才、技術鏈最完整的科學園區。追根究底,竹科成立構想最早是由當時剛成立不久的「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科會)首任主委徐賢修奉層峰之命,赴美國考察矽谷、波士頓兩大科學園區,籌劃設立。開始時,在行政院蔣經國院長的指示下,由經濟部、教育部與國科會的首長研商,原先經濟部認為應該由該部主導,李國鼎 1977 年 3 月向蔣經國說明後,成立執行小組,次年元月蔣即下令由國科會主持園區業務。1979 年 7 月 23 日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時,通過「科學工業園區組織管理條例」,並由蔣經國總統在 1980 年的 6 月 18 日公布此條例後開始實施,同年 9 月 1 日成立園區管理局,第一任局長就由國科會副主委何宜慈兼任,這是官方版的成立過程。

但其實它剛成立時,跌跌撞撞,「曲高和寡」,符合資格可以進駐的廠商,頭一、二年寥寥無幾,筆者採訪的第一年(1982 年),整個園區還空空蕩蕩的,筆直的馬路,栽植整齊的路樹,真像個公園。如果長此以往,中看不中用,會被國會或媒體給批判的,那麼幾年費心規劃、建置的心血豈不白費了?

要知道,竹科成立初期,主要目標是希望帶動台灣工業往研究發展,也就是所謂的 R&D 方向前進,所以對申請進園區的廠商資格,以及一旦入區駐廠後,研發計畫的研擬與執行考核都有嚴格的規定,如果做不到承諾的績效,那麼半途被要求離開園區,是可預想的結果。筆者記得有幾家新創公司始終停留在籌備階段,未能進入正常營運,最後被要求撤出蓋好的標準廠房。

坦白說,以當時台灣幾個崛起不久、略具規模的工業,如紡織、機械、石化塑膠、電子等產業來講,絕大多數都還停留在代工製造、賺取薄利的狀態,先求溫飽生存,逐漸擴大營運產生較大利潤時,才能撥出盈餘進行 R&D。而所謂八大重點科技,也才剛剛推動不久,國外學有專精的優秀人才,應政府邀請及 KT 的號召,回台籌創公司不到十家,這些新創者,他們原在美國大公司做事領薪水,現在得解決創業面臨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各種營運問題,先得活下去、才有持續不斷的營收,規模大到一定程度才能奢言研發。因此,當時除了聯電、宏碁等少數幾家本地企業營收稍具規模,適度做些研發投資外,還看不出幾分類似美國矽谷的那種蓬勃發展、R&D 掛帥的大氣象。 (相關報導: 台積電壯大,是個美麗的意外!張忠謀採用晶圓代工模式,竟是因為政府預算不夠 更多文章

再看看李國鼎當時正推動的「資訊工業」,多年後成為科技產業龍頭的宏碁、神通、友訊公司,也都剛創業不久,營運項目初期主力還以代理美國半導體產業研發設計的「微處理器」等為主。筆者 1982 年開始跑科技產業時,宏碁已是國內工業界率先重視研發的新創公司,從小教授一號、二號、三號,一直到後來的天龍中文電腦,以及跟朱邦復合作的倉頡輸入法,都屢創新產品、新技術之先。1983 年底宏碁推出亞洲第一台能和 IBM 相容的個人電腦,1986 年設計出亞洲第一台 32 位元個人電腦,都居領先,前者並幫助該公司朝「專業電子製造」(EMS,早期為 OEM 代工)發展,讓宏碁每年數倍成長。還記得筆者 1987 年寫的一本書《高成長的魅力》,特別訪問施振榮及幾位共同創辦人葉紫華、黃少華、邰中和、林家和等人,描述宏碁前十年創業成功的故事,因宏碁那時候已是台灣家喻戶曉的優秀電腦公司表率,頗具知名度,因此拙作當年還入住暢銷書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