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的故事:《垃圾與他們的產地》選摘(1)

作者在在永無止盡的垃圾堆裡東翻西找,想看看究竟是何方神聖藏在裡頭,結果裏頭大部分都是紙張。(資料照,示意圖/PublicDomainPictures@pixabay)

一九七○年代,在賞心悅目的綠意城市西雅圖,我度過了愜意的成長歲月,其中最大的樂趣莫過於夏日時光了,家人和我會協力把露營用具裝進掀背車裡,出發前往令人嘆為觀止的北喀斯開山。那個年代,由於汽車後座還沒有DVD播放機,旅途中我總愛凝視窗外,觀察著自然的風景。每過一年,我總發現迷你商場和住宅區都往外延伸了一點,而森林的起點也往後退了一點,範圍小了一些。我所摯愛的森林到哪裡去了?

幾年後,我在紐約市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巴納德學院,也就是我修環境研究課的校區,位在曼哈頓上西城區的西116街上,而我的宿舍位在西110街。每天清晨,當我拖著沉重無力的步伐走過這六條街,映入眼簾的總是成山成排的垃圾,堆積在破曉的紐約市街頭。十小時後,我再度沿著人行道走回宿舍,路邊已經清空了。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於是我開始在永無止盡的垃圾堆裡東翻西找,想看看究竟是何方神聖藏在裡頭?結果你知道嗎?大部分都是紙張。

紙張!這就是我寶貝樹木的下場。(事實上,美國家家戶戶的垃圾有40%都是紙製品。)從我熟悉的西北部太平洋沿岸森林一路來到紐約上西城區的人行道,接下來……會去哪裡?我的好奇指數急遽攀升,煞不住腳。我得查出這些紙張從路邊消失以後,面臨什麼樣的命運。於是我前往史坦頓島上惡名昭彰的佛瑞許基爾斯(Fresh Kills)垃圾掩埋場。占地四.六平方英里的佛瑞許基爾斯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垃圾掩埋場。2001年壽終正寢後,有人說這座臭氣沖天的垃圾山是地球上最巨大的人工物,體積比中國的長城還龐大,山頂比自由女神像還高出八十英尺。

垃圾無所不在,人類製造的垃圾已經塞滿地球各個角落。(示意圖/Pixabay)
眼前的垃圾就像一場血淋淋觸目驚心的車禍現場,既不敢回頭看,又忍不住想偷瞄。(資料照,示意圖/Pixabay)

這輩子從沒見過像佛瑞許基爾斯這樣的掩埋場。我站在邊緣,敬畏不已。觸目所及的任何一個角落,布滿廢棄沙發椅、器具設備、紙箱、蘋果核、衣服、塑膠袋、書本,和超多其他的東西。你知道,就像目睹一場血淋淋觸目驚心的車禍現場,既不敢回頭看,又忍不住想偷瞄的那種心情嗎?這座掩埋場就是這番光景。從小,我讓單親媽媽扶養長大,她成長於大蕭條之後的年代,媽媽灌輸小孩的觀念是重質不重量。我的年少時光,部分受到她的人生觀影響,部分受限於經濟狀況,也就順應了二次大戰的標語:「用要用到完,穿要穿到壞,物必盡其用,否則絕不買。」不必要的消費和垃圾在家裡很少見。我們總是享用手邊的東西,妥善照顧、保存,直到每一分每一毫都用盡為止。

所以在我看來,這些完好無缺的用品,到頭來卻淪落為佛瑞許基爾斯掩埋場裡堆積成山的廢棄物,簡直沒有道理。根本就是天大的錯誤。究竟是誰建立起這個系統?那些知情的人,又怎能容許這樣的情形繼續發生?我摸不著頭緒,但我發誓一定要追根究底,找出真相。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偵查,終於搞清楚來龍去脈以後,我把整件事叫做「東西的故事」。 (相關報導: 塑膠終將吞食人類!人體腸道中發現塑膠微粒,甚至可能進入血液、淋巴、肝臟 更多文章

「東西的故事」這趟探索旅程帶領我環遊世界——我為綠色和平組織、基要行動中心(Essential Action)、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Incinerator Alternatives, GAIA)和其他環保團體進行研究,也執行了組織社群的任務──不僅勘查了更多掩埋場,也參訪了礦場、工廠、醫院、使館、大學、農場、世界銀行辦公室,以及市政大樓。我曾待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印度村落裡,一抵達當地,迎面而來的是一群絕望掙扎的父母,跑過來劈頭就問:「妳是醫生嗎?」只求我剛好就是那位來進行年度探訪的國際醫師,幫他們的孩子治病。我曾在菲律賓、瓜地馬拉和孟加拉遇過住在垃圾場上的人家,他們從散發惡臭的垃圾堆裡挖出一些食物殘渣和廢棄用品來維生。我參觀了東京、曼谷、拉斯維加斯的購物商場,一座座巨大、明亮又充滿塑膠質感的建築物,感覺像置身在卡通《摩登家庭》(The Jetsons)或《飛出個未來》(Futurama)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