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命清潔隊!站立跟車收垃圾風險高,平均每年4死740傷

清潔隊員肩負維護市容、為市民服務的責任,但因「垃圾不落地」的配套設施不足,造成搏命上陣的清潔隊員平均每年4人死亡、740人受傷。(陳明仁攝)

每天晚上熟悉的音樂在外頭一響起,慢慢由遠而近,人們便知道該出門倒垃圾了,有時如若來不及走到巷子口,30、50公尺外的紅綠燈處還能趕上;就算晚了1、2分鐘出門,垃圾車已經悠悠地往前開,小跑幾步就能把垃圾交給站在後踏板的清潔隊員。維護市容、為市民服務,大概是清潔隊員給人最直接的聯想,可是這樣的「責無旁貸」,背後卻隱藏著平均每年4人死亡、740人受傷的傷亡率。

根據環保署的統計,從2005年到2017年,共有84名清潔隊員死亡,扣除掉上下班途中發生事故者,逾半的53人都是在執行勤務時死亡,也就是說,平均1年就有4名清潔隊員因為從垃圾車上跌落、遭其他車輛撞擊等原因而去世。受傷人數更是從2005年的581人,攀升到去年的865人,13年來平均1年就有740名清潔隊員受傷。

20180902-SMG0034_E02-2005-2017年清潔人員傷亡統計表
 

7月30日上午,嘉義市環保局清潔隊傳出有隊員在執勤時,摔落車外造成重傷,送醫4天後搶救不治宣告死亡;其實去年在花蓮玉里,亦有1名清潔隊員因相同的原因受傷,至今仍在癱瘓中,顯然這樣的死傷其實並不罕見。

為什麼清潔隊員需要站在車後?

當被點名的環保局忙著清點安全帽、反光背心等配備,亦或是追究駕駛責任時,環保工會聯合會(簡稱環保工聯)集結了桃園市、新北市等數個縣市的環保工會齊上環保署抗議,一針見血地喊出「反站立、要安全」的口號。倘若不是車輛行進時站立在車後作業,怎麼會跌落重傷?那為什麼清潔隊員需要站在車後呢?

環保工聯理事長蘇家源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沒有完善配套下就推出「垃圾不落地」政策。過去民眾丟垃圾並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一袋袋垃圾慣性堆在鄰里附近的電線桿,往往產生惡臭和髒亂,連帶清潔隊員的收運時間無法固定,出來巡一圈、電線桿四周復又堆滿垃圾,於是只好收到天亮。

20180817-專題配圖-清潔隊員垃圾車「反站立」訴求,行進時在垃圾車後斗的困境。新北市垃圾車收運現況。(陳明仁攝)
政府推動垃圾不落地、資源分類回收等政策,但在人力和設備都不足的情況下,隨車隊員只好站在車後車斗進行工作。(陳明仁攝)

起初政府推動垃圾不落地資源分類回收等政策,讓垃圾清運不再是24小時制,清潔隊員原也樂見其成。然而政策實施了,人力、車輛卻沒有跟上,沒有多餘的車輛放置廚餘堆肥桶,許多縣市只好在垃圾車後斗加裝平台;一台車內就只有一名駕駛、一名隨車隊員,隨車隊員既要幫市民承接垃圾、操作垃圾壓縮機,還得將廚餘桶搬上搬下。

各縣市以「沿街收運」為主,僅北市採「定點定時」

一般來說收運方式可區分為沿線收運定點收運,除了台北市全市都採用定點定時收垃圾以外,各縣市目前主要仍以沿街收運為主。以台北市為例,定時定點意指垃圾車會在一個收運點停留較長的時間,通常大約5-10分鐘左右,人口數較多的更可能停到30分鐘,點和點之間的距離也不會太短。如此隨車隊員有較充分的時間作業,垃圾車行進時也有餘裕坐到車裡面。

沿線收運方式,就像是一條收運路線上有密密麻麻的定點,30、50公尺就停一次,每次暫停2到3分鐘,有些縣市的清潔隊甚至會繞到民眾家門口「到府服務」,一趟下來隨車隊員很可能得不停上車下車幾百次,久而久之便形成隨車隊員連在車輛行進時都站在車後的情形。 (相關報導: 拿人命換便民?定時定點收垃圾,台北做得到,其他縣市做得到嗎? 更多文章

20180821-清潔隊員垃圾車「反站立」訴求配圖,資源回收車。(顏麟宇攝)
台北市採「定點定時」收運垃圾,垃圾車會在一個收運點停留較長的時間,點和點之間的距離也不會太短,讓隨車隊員有較充分的時間作業。(顏麟宇攝)

在清潔隊服務近10年的小A,大多數時候擔任資源回收車的駕駛,偶爾也需支援擔當隨車成員,他提到雖然明白站在車後十分危險,開得再穩,車子也不免上下顛簸、轉彎,但有時車輛行進間仍有不得不站在車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