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象牙塔內的困局在中國雖然相當普遍,但今次卻是因一起讓人極為悲痛的惡性事件而成焦點。6月7日,上海楊浦區發生一起持刀傷人案件,39歲的復旦大學數學院青年教師姜文華殺害了該院49歲的黨委書記王永珍,事件引發空前關注。殺人動機據目前已知的訊息來看,源於復旦決定不再續聘姜文華,王永珍代表學校通知姜文華即日辦理離職。
姜文華博士畢業自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專長統計學。畢業後去美國國衛院(NIH)做了兩年博士後研究,發表過若干篇SCI文章,還拿過復旦大學第一屆校長獎。這樣一個從履歷來看絕對當屬青年才俊的年輕學者,在大陸高校體制中卻難以找到立足之地——這樣的現實,觸動了大家去討論國內「非升即走」的制度對青年教師而言是否過於殘酷。
非升即走規則不透明

非升即走的本意是避免高校人才工作過於安逸不思進取,但如今造成的現實卻是很多年輕學者無法得到續聘,等於被高校用完即棄、人到中年卻要另謀出路。
如果對比兩岸的狀況,台灣是高教環境早已飽和,頂尖大學對新進教師的教學時數要求很高,而中後段私校的教師則除了教學還要同時肩負招生責任。中國大陸雖然沒有將招生壓力轉嫁給老師,但好學校的職位僧多粥少,六年「非升即走」的聘任條件讓無數青年教師瑟瑟發抖。截至目前,中國39所985高校中有34所都已在實行此制度。
姜文華的悲劇發生後,國內的輿論也分成兩派。一派認為是制度出了問題逼人太甚,另一派則認為這種鼓勵績效的高校聘用制度本來就是從美國引進,既然是普世的評量標準,為什麼只有少數人會承受不了壓力走極端?
自媒體「冰川思享號」指出:「非升即走要命的還不是低通過率,而是規則不透明。」很多教師匿名上網反映:考核的標準是各高校甚至學院自行決定,院系領導決定的權重極大。這就導致年輕教師在科研能力之外,至少要有處理和應對學院內部複雜人際關係的能力。
在姜文華的悲劇發生後,微博上就有人說他是因為「得罪了系主任」所以不獲續聘;而在一則網傳的姜文華被警方抓獲的視頻裡,他也自稱「受到了很多陷害,受到了很多惡劣的待遇。」是否屬實我們無法佐證,但明顯能看出,姜文華和學院的工作環境一定有格格不入之處。姜文華在羅格斯大學的博士學長說他是一個純潔、純粹的象牙塔裡的人,人生唯一的要求是象牙塔裡一張安靜的書桌。
年輕研究人員成為廉價打工仔

姜文華2020年做為人才被引進復旦大學時規定他五年內必須晉升正教授,但他五年裡五次申請都遭拒絕,個中緣由外人不得而知。而學院似乎又未提前通知他並不會獲得終身聘用讓他早做打算。一個39歲做純數學研究的學者被辭退,面對的壓力遠比35歲被網路大廠辭退的程式設計師大得多。用經濟學家張五常的話說:「算是有學術貢獻的姜文華,博士後在美國研究兩年,蘇州大學五年,復旦大學五年,共十二年,還沒有獲得終身僱用合約,被解僱,不是悲劇是什麼?」
走極端殺人當然罪無可恕,但這起悲劇更值得反思之處在於為何一個本來可以有大好前景的青年學者最後卻走上絕境?個人性格與外在環境的影響恐怕兼而有之。如今大陸流行調侃職場「內捲」,大家都不願成為被工具化的人,而本該專注於科研創新的大學其實「內捲」得最厲害,青年科研人員在姜文華事件後的討論裡,集中為三點對目前高校狀況的怨言:
首先是科研人員受制於行政系統,而行政系統因其官僚主義的保守機制,會採用機械的量化方式進行管理,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反而對學術真有恪守的人會在其中活得很痛苦。其次是學術同行評價體系嚴重不足,導致缺乏人脈的青年科研人員成為體系中最弱勢的群體。最後就是考評體制根深蒂固的僵化問題,青年人才只能淪為廉價的學術打工仔。
舶來品制度沾上了中國官僚主義
更有評論者反思:非升即走本來是從美國借鑒而來的制度,為何最終表現得最不適應的反而是許多留美博士?而並非本土的科研人員?大概正因為大陸高校在引入這項評量標準時,只著眼於結果,而忽略了配套程序與背後的制度保障,加上外來制度被本土化後又糅合了某些官僚主義色彩,就變成明明是鼓勵績效的措施,最後卻變成把人逼出象牙塔的殘酷考核。 (相關報導: 「學術獨立自由」被刪,中國復旦大學師生爆氣!集體唱校歌抗議,要校方別「諂媚逢迎」 | 更多文章 )
姜文華的悲劇在大陸高校並非首例,如果未來希望這樣的慘痛故事不再重演,多數大陸高校可能都需要通盤檢討年輕學者的處境,以及怎樣讓他們在「非升即走」後依然能保有一條人生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