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逸觀點:延長義務役為一年,就可以解決國防困境?

國軍示意圖。(資料照,郭晉瑋攝)

執政黨要將義務兵役役期,從四個月延長為一年,已經是進行式了。從表面看起來,台灣軍方終於對美方要求台灣「改善動員制度」有正面回應。而未來某年次的年輕人,其生涯規劃也將面臨嚴重考驗。執政黨這張「兵役牌」,不論在「抗中保台」或最新推出的「和平保台」戰略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彷彿台灣從「烏克蘭經驗」學到的戰爭經驗,就是要「決戰本土、焦土作戰」,而其前提就是要有大量的充員兵,作為焦土作戰前鋒。從政治上來看,這決定似乎吃力不討好,但在台海局勢危急的此刻,此種「補坑式」施政,似乎也符合「馬上見效」的台灣社會氛圍,唯一可迅速「入腦」人民內心的方法。但是,複雜的國防困境,能用兵役制度的延長來解決嗎?

似乎才在不久之前,我們都知道隨著軍事科學(Military Science)的進步發展,不論在理論、實境、推理與邏輯上,未來的戰場,需要的就是一支「小而精」的現代化部隊。著名的未來學者托佛勒夫婦(Toffler),在1980年代定義了「第三波文明」(The Third Wave)的到來,他們總結在此新文明到來下,新的戰場面貌將呈現何種面貌?其1993年出版的巨著《新戰爭論》,就定義了未來的軍隊,其面貌是:一群精銳的小型部隊,用高科技的通訊與電子作戰裝置保護、無人載具漫天與小部隊在戰場上奔襲。在這支部隊背後的,則是遠在美國五角大廈深處的一支數量達萬人以上的支援團隊,從資訊、知識、即時訊息、實體與虛妳的補給等各層面,給予前線精英部隊協助。

托佛勒夫婦當年的這個概念,震撼了全球的軍事科學界,而其所參照的革命性概念,就是美軍從徵兵制、痛苦過度到募兵制,而後將募兵制轉型為「數位化部隊」的過程?這個過程,在軍事學者鄧尼根(James F.Dunnigan)的另一部1996年軍事科學巨著《數位化戰士》(Digital Soldiers)中,有極為詳盡的紀錄與評價。我們從美軍痛苦的轉型中(起因於越戰的失敗,終於波灣戰爭的勝利),可以得知這支全球四處作戰從不停歇的部隊,在這幾十年來常常以「否定自我、質疑權威」的邏輯,來擴展其軍力與戰力,從第二次波灣戰爭到如今的烏克蘭戰爭,我們都可以睜眼看到,陣容壯大的軍隊不見得是優勢,有時候反而是劣勢。

2022年俄烏戰爭,烏克蘭官兵使用無人機攻擊俄軍(AP)
2022年俄烏戰爭,烏克蘭官兵使用無人機攻擊俄軍。(資料照,美聯社)

看看龐大的蘇維埃體制下的俄羅斯軍隊,還未與第三波文明接軌,就匆匆地向已經與西方「後第三波文明」接軌的烏克蘭軍隊交火,即使是全球第二大的擁核大國,俄羅斯的表現如何呢?其實,從21世紀以來的反恐戰、印太戰略部署和烏克蘭戰場,軍事科學界學到了「第三波文明」的鐵律:知識,才是真正的核心戰力。 (相關報導: 風評:蔡英文重賞之下,「台灣隊」94有勇夫? 更多文章

回顧了歐美國家在軍隊轉型上的努力與成果,我們回頭看看台灣。民進黨2000年執政後,充滿朝氣的在野黨,也想效法當紅的「數位化戰士」熱,塑造台灣版的「第三波軍隊」。而這個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學習美軍,從全面徵兵制,過度到全面募兵制。但是相當詭異的是,這個全面募兵制,歷經陳水扁、馬英九和蔡英文三朝,直到2018年才真正完成所謂「全面募兵制」的構想,期間的掙扎、軍隊體制的反彈、協調與爭端不斷,當年台灣為了要有自己的「數位化戰士」,為了迎合「第三波文明與戰爭」的衝突面貌,所以要將「大陸軍主義」時代主張的「大量充員兵部隊整齊劃一列隊」那個畫面,取代為「一小支精銳部隊,活躍於無人載具奔襲的戰場,幕後有數萬民間文人雇員的數位與電磁頻譜後勤」的景象。這個畫面,至今並無任何問題,也得到了各戰場的驗證。但是,突然之間,台灣要否定掉以往的主張,走回「大量充援兵部隊整齊劃一列隊」的那個歷史畫面?美其名是「增強台灣作戰力」?這個邏輯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