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總統訪華的致詞稿,沒有被準確翻譯出來;台灣駐外單外被迫改名;日前又有網路媒體報導,我中美洲友邦宏都拉斯,計畫將部分駐台使節調往大陸,宏國恐繼巴拿馬之後,轉承認大陸。上述事件都反映出,台灣正處於外交震盪期。
雖然宏國人員調派的消息,隨即遭到宏國駐台大使謝拉否認,但是對照巴拿馬外交部長在月初剛結束的「中美洲整合體」外長會議,受到與會者的歡迎和詢問與大陸建交的始末,台灣仍應該要有外交生變的心理準備。
每當台灣被斷交的消息一出,總會引發朝野的相互指責,部分國人的情緒也會隨媒體名嘴起舞。然而國人對斷交的迷失,應該冷靜思考真正原因,才能為下一次斷交危機做準備。一般國人的迷失有以下六點:
首先,國人罵斷交國不講道義、欺騙、背叛,卻不知國際是處於無政府狀態的,亦即,國際上缺乏一個全能的主宰者,能有效仲裁不公義的事件,所以各政治實體會窮一切力量,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以便能在國際立足。一九七二年美國在與我有邦交的情形下,前總統尼克森卻訪問大陸;二0一二年巴拉圭因前總統魯戈遭罷黜,被國際抵制時,我國卻率先承認新總統。上述案例,在再說明國際關係的本質在於自身利益的考量。
其次,斷交國當然是為了經貿利益與大陸建交,但已不全然只為了金援。以巴拿馬為例,如果巴國只是為了金援,對她最有利的情況是維持與台灣外交的現狀,這樣就可以兩邊拿錢,弔足兩岸的胃口,坐收兩邊的好處。試問,大陸會因此而放棄投資巴國嗎? 當然不會,為了有效使用巴拿馬運河,大陸繼續等待的可能性較大。所以除了經濟利益之外,獲得大陸在國際政治上的支持,是斷交國的另一考量。
再者,美國在中美洲依然有影響力,只是其強度端視總統的意念。第一個中美洲與我斷交的國家哥斯達黎加,二00七年在不顧美國的關切下,與大陸建交,以換取體育館、公路和煉油廠等建設。事隔十年,美國仍然是第一大國,但在川普主政下,美國的外交政策如霧裡看花,且大陸的國力已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不論美國在台巴斷交上的角色如何,川普的中美洲政策有待觀察。
第四,斷交國想和大陸關係正常化,時有所聞,在李登輝時期,甚至更早。一九九九年台灣大選將至,時任連蕭競選總部總幹事的胡志強,因巴國邦誼不穩,兼程趕往巴國捐贈學校的照明設備。台巴邦交能穩固,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先生,有著不可抹滅的功勞,因為他長年經營巴國的政界和民間,使得台巴邦交能持續至今。宏國在三年前就有計畫前往大陸設辦事處,在現存的兩岸氛圍下,台宏關係有可能變動,一點都不意外。巴拉圭在魯戈時期也積極爭取與大陸來往。所以有斷交的消息不應怪單一政府。

第五,台獨的朋友主張,以台灣取代中華民國,即可打開外交的活路,因為國際上不承認的是後者,所以一定會接受前者。問題是,國際上恐怕只有少數,真正了解兩岸主權問題的政治領袖,但他們知道,現在不是與大陸正面衝突的時候。大陸認為,現階段台灣是由「前政府」中華民國管轄,仍是屬於中國法統政府下的有效固有領土,所以台灣還是在中國的統治之下。試想,世界上主要國家都奉行一個中國的原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就算台灣宣布獨立,他們要如何自圓其說來承認台灣。
最後,台灣的外交可說是全世界最艱難的工作,我外交人員都想為台灣爭取最大的利益,但是再有才華的我外交官,都會因台灣與之小而小。相信沒有一位外交官願意當降旗館員,所以都會在第一線為國家努力。與邦交國斷交是預料中的不幸,反觀國內部分名嘴、立委指責前線外交人員,情報不正確,努力不夠,只為保官位等言語,有欠公允。如此,如何回應小英總統呼籲國人要團結的訴求呢?
之前謝拉大使建議小英,鼓勵台商前往中美洲友邦投資設廠,是穩固邦誼的基礎。如果擴大謝拉大使之言,當大陸對宏國的投資倍於台灣時,台宏一樣有斷交之虞,何況台商要前往中美洲投資有語言、文化差異和距離等問題須考慮,更不用說當年三勝製帽聽信政府之言,在海地投資的慘敗教訓。筆者認為,應在斷交後,積極成立代表處,檢討既有的合作和援助,持續提供技術團的協助,以建立踏實的外交關係,繼續為當地的台商服務,厚植我在當地民間的友誼,持續培養與政界的關係,讓踏實外交落實成踏實民間經貿外交。否則,我國是否也應撤離所有非邦交國的代表處。 (相關報導: 參訪亞灣發展 蔡英文陪巴拉圭總統搭4.5億元遊艇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致理科技大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