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震華觀點:疫苗、產業與汽車

長期以來,國內在產業發展政策上屢屢傳出失誤案例,作者擔憂,疫苗恐複製汽車產業發展史,走上「關稅」奇高、品質卻可能「較低」的路。(資料照,柯承惠攝)

台灣新冠疫情惡化,確診和死亡人數呈現了倍數增加,許多民眾抱怨政府為扶持國內疫苗產業,刻意延遲進口先進國家已被國際認可的傑出疫苗,甚至阻撓宗教和企業進口疫苗捐贈政府的自救行為,甚至懷疑政府配合炒作疫苗公司股票。怨懟已造成社會分歧,讓原已分裂的社會更加對立,這是一個不太尊重科學知識、經常受意識形態左右、彼此缺法信任的台灣社會,當今真正的不幸。

依坊間各種資訊判斷,暫且不論「北京杯葛」因素是否真的存在,政府採購疫苗的時程至少晚了許多國家好幾個月,造成目前難有足夠疫苗施打的現象。這可能是去年上半國內疫情和緩,為協助國產疫苗發展,政府做出的高風險決策;但事後證實是笨拙的決策,不僅摧毀了防疫模範生美名,也付出了數百條人命的高昂代價。政府施政絕對出於善意,但通往地獄之路卻常始於奔往天堂的初衷。

長期以來,國內在產業發展政策上的失誤案例,絕對不止這個。而且,若部分國人愛國心或本土意識過於強烈、不願尊重科學和歷史知識,堅持不計成本、急切想讓本國產業超車發展,加上政府酬庸要職給非真正專業人才的話,那麼我必須說,這次「疫苗事件」極可能不是最後一個案例,幾百條人命也不會是最高的代價。

二次大戰以後,原來的亞非和拉美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反對殖民主義的幾位負責聯合國重要委員會的發展經濟學家,包括辛格(Hans Singer)、普瑞畢希(Raúl Prebisch)等人,在1950年代發展出一套「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認為先的進「核心」國家和後進的「邊陲」國家間、所形成的貿易和投資關係,基本上是一種核心對邊陲的帝國主義「剝削」,只有在降低或斷絕這種經濟關係、保護本國產業之後,才可能擺脫殖民帝國長期創造出來的「不公平貿易條件」所帶來的剝削,靠著自力發展來獲得成功。這種思想在戰後大行其道,特別符合百廢待興,亟欲發展工業的開發中國家需要。

然而,對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內需可期的拉美和南亞國家(巴西、阿根廷、印度、巴基斯坦等),這種阻絕外部先進經濟、藉貿易保護來創造市場的「內望導向」(inward-looking)發展策略,的確可讓看來不差的經濟表現維持一段時間,但之後就越來越糟,因為保護帶來怠惰和貪瀆、偏高的價格和低劣的品質,特別是政府大力發展的國有企業經常虧損巨大,必須不斷挹注寶貴的國家資源以維持其生存—南亞印度更以惡名昭彰的「印度成長率」(在1%~2%左右)聞名於世,和最貧窮落後的非洲不相上下。

但是,銳意改革的東亞經濟體,包括新加坡、香港、台灣、南韓等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之地,卻發現在境內市場狹小下,靠著高關稅和進口配額保護,以及管制外匯的內望導向策略,很快就走到了盡頭-生產超過需求,過剩的產品難以去化,產業無法繼續發展。 (相關報導: 陸軍化學兵今接種疫苗!率先施打的國軍單位「還有他們」 更多文章

因此,早在1960年代,四個經濟體就陸續改弦更張,改採「外望導向」(outward-looking)的發展策略—降低關稅、獎勵出口、提供誘因吸引外來投資、解除貿易限制、鬆綁外匯管制,以全球為其市場腹地。香港在1950年代末期,新加坡的裕廊、台灣的高雄和南韓的釜山,則分別在60年代初期和中期,分別設立了工廠大樓、工業區和「加工出口區」,為全世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