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通膨「隱形稅」,正讓一代比一代更窮《光天化日搶錢》書摘(3)

作者認為通膨和債務一樣,並非官方稅賦,但是這並不表示它不存在。(示意圖,frankieleon/CC BY 2.0)

通貨膨脹稅

通膨和債務一樣,並非官方稅賦,但是這並不表示它不存在。事實上,它還經常受到刻意散播,而其作用如出一轍:它從一個團體手中沒收財富,然後轉交給另一個團體──從領薪者與存款者手中轉給國家;從債權人轉給債務人,從僱員轉給僱主。經濟學家亨利.赫茲利特(Henry Hazlitt)表示,「它是一個尤其惡毒的稅賦。」傅利曼也有同感,他說:「它是一個隱藏的課稅,剛出現時可能毫無痛苦,甚至還有些愉悅……然而它是不須特別立法的課稅,它可是真正的無代表就課稅。」

現代世界迥異於過去,不只是因為高得驚人的稅收與債務,同時也在於通膨。根據為「全球金融資料庫」(Global Financial Database)編製資料的統計學家布萊安.泰勒(Bryan Taylor)博士所指出,二十世紀所出現的通膨與其情勢「要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與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嚴重。」這樣的情況並且一直持續進入二十一世紀。傅利曼表示,政府如果無法償還債務,就會利用通膨,「或是買進資源來發動戰爭。」

通膨是一個意義往往遭到曲解的名詞。你可能常常在電視上看到有人爭辯我們現在是處於通膨還是通貨緊縮(簡稱「通縮」)的環境中;他們的討論往往沒有結果,因為他們講的是不同的東西。今天的通膨定義是「上漲的價格」,通縮是「下跌的價格」,但是指什麼東西的價格上漲與下跌?中央銀行在統計通膨時,大部分都會忽略房價與金融資產的價格,僅針對一般消費物價,這樣較易於顯示容易受到生產力提高的通縮壓力。

為了清楚說明,我要強調我使用的是通膨的傳統定義:貨幣供給與信用的擴張造成價格上漲。經濟學家可能會稱之為「貨幣供給的擴張」或是「人為刺激信貸」;歷史學家也許會稱之為「貨幣貶值」。不過無論你使用哪個定義,其過程皆相同。

隨著金融技術的演進,統治者藉以讓貨幣貶值的手段也有所增加,從而課徵「通膨稅」。羅馬皇帝會減少硬幣中黃金與白銀的成分──稱之為硬幣減價(coin clipping)。中世紀的國王也會這麼做。1914年的西歐政府則是更進一步,將硬幣中的黃金與白銀完全撤走,以資助其侵略行動。威瑪共和國、戰後的匈牙利與辛巴威則是單純地印製鈔票,沒有絲毫儲備支撐。今天的央行則是利用利率來控制通膨,也以量化寬鬆來刺激通膨。進行的方法或許改變了,意圖卻是從一而終。促使貨幣貶值與你的債務減值──從而減輕你的債務。不過與此同時,你也奪走了別人手中貨幣的價值。

現在有一整個世代自詡為「租屋世代」,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永遠買不起房子。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貨幣的購買力驟降,跌幅驚人。這只不過是多年來通膨的複合效應。此一進程其實十分緩慢,也因此幾乎不會被察覺。你的錢自1914年以來,每年都貶值3%到5%,甚至是在扣除利息之後。你的錢所能買的東西正逐年減少。

「你可能感覺不到,」德意志銀行的吉姆.瑞德(Jim Reid)指出,「不過相對於長期歷史,我們現在是處於通膨時代。」 (相關報導: 搶救運將生計!北市開放計程車不跳錶載貨送餐 更多文章

儘管平均薪資也有所成長,但是幅度不如貨幣購買力的降幅。因此,你的錢每一年都在縮水,其間的差異被債務增加、工時延長、一反過去要維持中產階級生活品質只須一人工作的雙薪家庭,以及減少生育等所掩蓋。由此也形成一種情況,有許多人,尤其是中下階層,身處課稅與通膨的磨盤之下,不斷受到碾壓與延展,每一代都要比上一代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