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越專文:永遠遲到的救援

戰火四起,圖為頭戴白盔、在戰地出生入死的敘利亞民防隊(Syrian Civil Defense)。(AP)

一本書,總要讓人看完有點感受什麼的,意猶未盡?難過得說不上話?或開心的大笑幾聲……無論如何,這本書確定不是喜劇。

我一頁頁的看,熟悉的畫面帶我回到住了十二年的巴爾幹,北約美軍B-2轟炸貝爾格勒那天,我在馬其頓緊張的看電視新聞,那天炸死了三名記者,包括新華社的邵雲環。老友張典婉正好從台灣來探視,在院子裡看著天上烏克蘭飛機低空掠過,接著是清洗科索沃、難民潮起、李登輝沒有實現的三億承諾,我還送了幾條新聞回台灣。多年後,輪到敘利亞了,兩年前我去拍庫德族,在邊城卡基安泰訪問了一群回不了敘利亞的醫學院難民……這本書是戰地記者珍妮的主場,說自己如何如何,不是掠美,在寫讀後感之前,有必要交待自己的背景,如此而已。

記者看記者,不看熱鬧,一窺門道,比起作者珍妮,我差遠了。

悲慘世界,我不忍看熱鬧,在門道裡窺一窺珍妮的作品:技術上,我羨慕她,我指的是台灣的採訪環境──遜斃了!人家拿著敘利亞簽證從黎巴嫩叫個計程車就進去了,人家是打開護照,讓邊界警察瞧見敘利亞簽證章進去的。我感觸自己,前年秋天,去拍敘利亞難民時的往事,是不堪回首的,不過只是問台灣外交部要份保命的信,請求對方給張桂越這個小國民遇上困難時予以協助,簡單幾個字,硬是不給,理由是「現在新聞局撤了,沒有單位負責。」可憐的楊科長滿身是汗、非常不好意思的必須面對我說句:「不好意思。」我絕對相信他是盡力了,我也相信他的「官」暫時是小了點。

果然,在土耳其邊城遇見邊防警察,要遞解我出境,幸好是隨行庫德老記者,拿出他的記者證罩我過關。這種委屈成了舊疾,不時復發,這本書讓我疼痛。還沒進入主題,已經對珍妮的自由行羨慕不已。當然,一張台灣政府請求對方保護自己國民的信函,遇上ISIS恐怖份子未必有用,但台灣沒有培養國際記者的「前瞻」計畫,有目共睹。意思是作為一個台灣記者,你恐怕要付好幾倍的代價,才能匍匐前進、爬到事件現場!至於採訪的力道,全世界的記者都一樣,有好有不好,有資深、有資淺,有聰明、有笨蛋,不是CNN棒過TVBS, 是支援團隊的較量,是基地母艦上的補給、後方指揮官的能力與經驗,決定勝負。

一頁頁,我嚐到這本書的硬道理,與我呼應、深得我心,硬道理是「國人自強」,靠誰也靠不住!書裡有珍妮記者深沉的無奈,在敘利亞內戰死了三十萬人,村民還冀望聯合國的救援,她心裡明鏡似的看見「各國袖手旁觀」、「聯合國不會來了」,又因為北約的「遲到」,波士尼亞的塞拉耶弗死了二十萬穆斯林,珍妮說:「他們來遲了。」這是一本記者珍妮跳進戰爭現場後的追述,文筆好、主題驚悚,再加上一流的企劃宣傳,或許可以牽動讀者經脈,衝它個排行榜。悲的是:死亡對安居的現代人來說,不過數字而已,最多換來一聲嘆息,這種採訪報導的意思在哪裡?除非老師指定寫個「讀書報告」,青少年不會去買它,文字如此無力,比不上任天堂的遊戲刺激,這是現實也是事實。 (相關報導: 「一手促成IS、助長中東動亂」誰才是恐怖分子支持者?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就是美國! 更多文章

柏拉圖說:「只有死了的人,才看得見戰爭的結束。」這論調夠悲,但也是事實!世界充滿了活死人,因為還有一口氣在,他們看不見戰爭的結束,也無感於戰爭的存在。戰爭不滅。世界不停的有難民蹦出來,怎麼辦?波士尼亞採訪出來後,珍妮曾經因為戰爭的此起彼落而沮喪,因為無法營救眼前的災難而懷疑自己的能力沮喪,她說:「我並沒有在戰爭中喪命,我所居住的地區沒有遭到種族清洗,沒有被別人強暴、性侵害,而雙親也沒有在我面前遭人殘殺。除了羞愧之外,心中的悲傷更是令我喘不過氣……」但是她又前仆後繼的跳進了敘利亞。當戰爭不滅成為定律時,珍妮為什麼還是選擇跳進戰爭裡?當她聽見停屍間的老頭兒說,他有一天看見送進來的是自己的獨生子時……她還是跳進戰爭的坑裡?是大悲不慟!她應該也知道黑色的戰爭不滅,但我想她更知道白色的力道更強。珍妮跳進白色一族裡,她不會鋸胳臂、不會止血,但她是記者──會為所有的不公不義「發聲」!她決定跟黑色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