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賠48億、取得美國藥證,「全額交割股王」前景終見曙光?訴訟、私募爭議仍未落幕

藥華醫藥執行長林國鐘。(圖/今周刊)

2月15日,藥華藥公布德國最終裁定結果,困擾公司1年多的48億元賠償,確定無須支付。

只不過,訴訟發展的過程,對公司發展造成不少影響,對小股東的權益也帶來衝擊。

從去年11月中取得美國藥證,近期又反轉跨國訴訟結果,免賠48億元賠償金,藥華醫藥(簡稱藥華藥)可說是進入成立22年以來,發展前景最樂觀的時刻。然而,與歐洲合作夥伴AOP的紛爭並未隨賠償金終判告終,而且因短期內多次發動私募也引起小股東的不諒解,藥華藥的下一步依舊話題性十足。

2月15日,藥華藥公布德國傳來的消息,德國聯邦最高法院以終局確定裁定,藥華藥歐洲合作夥伴AOP公司所要求的賠償與利息,無須支付。這個結果,讓藥華藥執行長林國鐘直言:「正義偶爾遲到,但一定會到。」此外,為了同步迎接美國市場的成長,林國鐘也著手準備新一輪的私募;若成真,這將是藥華藥2019年底以來的第5次私募。

只不過,多次實施私募的作法,已讓市場熱議,擔憂損及小股東權益。尤其去年11月中,藥華藥取得美國藥證,隨即在12月發動兩次私募,讓看好公司前景的小股東無緣參與。甚至去年12月13日,私募價格177元,當時股價約在390元,中間價差之大,更讓小股東不諒解。(延伸閱讀:俄烏危機急速升高,全球股市恐慌殺盤!投資人該逃還是加碼?林成蔭:觀察「這2點」就知道大戶動向)

受糾紛拖累 仍列全額交割股

自2019年以來,藥華藥4次私募,總計增加3.56億元的股本,是2019年底資本額21.94億元的16.24%。面對股東的擔憂,林國鐘坦言背後有著公司經營的難處,特別是難以使用公開募資的方式籌資。

林國鐘以2019年、2020年兩次私募說明,「那時候,大家都覺得我們要倒掉了。」市場看壞藥華藥發展的氛圍,讓公司想透過公募籌資也是困難重重。至於去年12月的兩次募資,林國鐘強調,是為了維持到今年年中的營運所需,「因為美國營收,大約年中就會出來。」然而,去年被打入全額交割股,讓藥華藥想要走公募方式籌資,緩不濟急。

翻閱法條,根據《發行人募集與發行有價證券處理準則》(簡稱《募發準則》)第八條,因「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有「重大缺失者」,金管會對公募申請「得退回其案件」。去年被證券櫃枱買賣中心處分打為全額交割股後,藥華藥認為實務上難以取得主管機關許可,為了快速取得足夠資金,才找上原始股東持續投資。

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方嘉麟指出,對於小股東,私募影響最大的是價格,還有對股權的稀釋狀況,「理論上,大部分私募是有策略目標。」

對於藥華藥打算再進行私募,一位證券期貨局官員表示,公募申請案依照《募發準則》第八條,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或執行有重大缺失,得退回案件。雖然目前藥華藥為全額交割股,但公司已在去年10月向櫃買中心提出內控缺失改善計畫,希望恢復正常交易。「如果公司要公開募集資金,我們會評估它的實際內控狀況,這是有討論的空間。」 (相關報導: 當年沒人看好台積電,如今卻成護國神山!國發基金再度出手,打造國家級生技公司 更多文章

「我們現在是全額交割狀態,要申請公開募資,也會讓主管機關為難。」林國鐘表示。至於解除全額交割狀態的可能,他接著說明:「仍在尋求與櫃買中心溝通,恢復一般交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