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復興或許會在最不可能發生的地方上演。」
《彭博》專欄作家瑞迪(Gearoid Reidy)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4日在首相官邸召開「綠色轉型會議」,下令檢討增設新核電廠的可能性,並且表示明年夏天之後將再啟動7座核反應爐,也就是以17座核反應爐進行發電。由於2011年福島核災發生後,日本的能源政策就傾向減少對核能的依賴,不再批准新設核電廠的計畫。《朝日新聞》強調,如果岸田政府確定要蓋新核電廠,這將是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以來的「國策重大改變」。
岸田文雄在綠色轉型(Green Transformation,GX)實行會議中,強調追求減碳目標時,可再生能源與核能發電兩者不可偏廢,顯然呼籲了歐盟「核能也是綠能」的立場。他要求與會者加快「增設核反應爐」的研議速度,希望在年底以前做出結論。
《日本經濟新聞》指出,為了解決2050年可能面臨的缺電與減碳進度落後等問題,在2030年之後興建次世代核反應爐已是日本政府主要的考慮項目,經濟產業省目前傾向興建比現有反應爐安全性更高的改良型輕水反應爐(Light Water Reactor,LWR),並計劃在2030年後進行商轉。
2022年8月24日,日相岸田文雄在GX實行會議上做出「加速研議興建新核電廠」的指示。(日本首相官邸官網)
由於福島核災後日本暫停所有新建核反應爐的計畫,雖然沒有明確宣示「廢核」,不過等到現有反應爐使用年限全部屆至,日本也就會進入零核電的狀態。岸田如今下令研議次世代核反應爐,就被日媒解讀為「能源國策可能有變」,他甚至指示檢討延長核反應爐的使用年限(現行規定以40年為原則,最多可延長至60年,年限屆至就必須廢爐),並將重新啟動的安全審查期間排除在運轉時間之外,顯然是為一直拿不到運轉許可的北海道泊核電廠解套。
日本放送協會(NHK)指出,由於老舊火力發電廠陸續關閉,日本的電力供應一直處於緊張狀態。《日本經濟新聞》則說,日本目前仍有33座核反應爐,在福島核災全面停機後,其中有25座向原子力規制委員會依照新的安全規定申請再啟動,其中17座通過委員會的安全審查,但只有其中10座獲得當地居民同意後得以再度運轉。不過目前日本僅有6座核反應爐正在運行。
日本核反應爐在2021年12月的運轉情況。(日本原子力文化財團)
針對今年冬天與明年可能出現的缺電問題,岸田今年7月在第一次GX實行會議就曾提出重啟更多核反應爐等對策,希望相關單位針對需要政治決斷的項目進行討論。岸田希望以最多9座核反應爐作為短期應對方案,活用目前已獲得運轉許可的10座核反應爐;明年夏天之後更希望能擴增為17座核反應爐一同發電。岸田指出,目前還有7座核反應爐未能獲得當地居民同意啟動,政府將帶頭處理安全對策、並且加強與當地居民的溝通,希望能在明年夏天順利重啟。
《朝日新聞》指出,如果岸田政府確立增設新核電廠的政策方針,未來日本的能源將長期仰賴核能供應。日本放送協會則指出,福島核災後日本東部(福島就位於東日本)沒有任何一座核反應爐重新啓動,但在預計明年重啟7座核反應爐中,有4座位於日本東部,這也將是一大突破。
《日本經濟新聞》分析,加速重啟核電廠有助於解決日本日益緊迫的電力需求,也可減少使用烏克蘭戰爭後價格高漲的液化天然氣。依據經產省估計,只要重啟1座核反應爐,就可節省10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明年夏天若能按照岸田要求,以17座核反應爐進行發電,一年就可省下1兆6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3540億元)購買液化天然氣的支出。
此外,重啟核電廠也可抑制火力發電的碳排放量。為了達成中長期的減碳目標,日本經產省的有識者會議也建議興建新型輕水反應爐,並在2030年代正式商轉。有識者會議目前正在擬定工程計畫,岸田政府也準備給予具體的政策支援。
NHK則指出,日本政府為了達成「2050年碳中和」的政策目標,有必要進一步利用核能發電。參與GX實行會議的經團聯會長十倉雅和則表示「政府對核電抱持積極態度讓我感到相當欣慰」,他也強調核能發展必須得到當地民眾理解,所以政府一定要站在前面帶頭。
日本最高法院今年稍早判決,日本政府對於福島核災災民要求的損害賠償不負法律責任。圖為提起訴訟的原告在最高法院附近示威。(美聯社)
《彭博新聞社》專精日韓事務的專欄作家瑞迪(Gearoid Reidy)指出,岸田文雄準備扭轉10年來的核能政策,是因為日本無法同時做到反核、反氣候變遷、又反俄羅斯的能源。但這個即將現身的髮夾彎依然引人矚目,因為去年日本政府還呼籲國民「盡可能減少對核能的依賴」,即便岸田過去也曾接受重啟反應爐,但建造新的核電廠卻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挑戰。
瑞迪表示,岸田內閣的支持率目前正在低檔,卻要設法說服國民無需擔心核災、再度擁抱核電,這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日本過去確實曾堅定支持核電,並且將其視為減少對外國能源依賴的解決方案。在短短20年的時間裡,核能就成為日本的主要電力來源。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核能甚至提供了日本三分之一的電力,協助支撐當代的日本經濟。
311浩劫十周年。福島核災。圖為2011年4月,距福島20公里的南相馬市小高町鎮。(AP)
不過1999年的東海村JCO臨界事故、2007年搖撼柏崎刈羽核電廠的地震,已經讓日本對核能的熱情有所消退,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更是使得日本朝野一致反核,日本所有的核反應爐被迫暫停營運,核能提供日本的電力一度全部歸零。核能一度退場的結果,便是火力發電成為日本近9成的電力來源,即便自民黨執政後讓通過新安全標準審查的核反應爐上線,至今日本33座反應爐也只有6座正常供電。
瑞迪認為,岸田政府準備重新擁抱核電的背後,是烏克蘭戰爭讓液化天然氣的價格與供應都出現新挑戰。對於停電以及氣候變遷的擔憂,讓日本的民意開始出現轉變,《日本經濟新聞》今年稍早的民調結果顯示,福島核災後日本第一次有多數受訪者支持重啟核能。於是岸田決定再往前邁出一步:研議建造新的核電廠。
311浩劫十周年。圖為2011年3月,福島第一核電廠廠區經海嘯席捲後的衛星照。(AP)
其實日本「理論上」有3座興建中的核反應爐、還有另外6座正在規劃中。不過福島核災後上述計畫全部遭到凍結,營造商也絕口不提這些反應爐何時能夠完工上線。瑞迪指出,日本的新核反應爐遭到凍結,與亞洲其他國家大舉興建核電廠恰好形成鮮明對比。包括印度的核反應爐未來10年可能翻倍,中國未來15年要建造至少150座核反應爐,南韓在2030年之前也要增加4座核反應爐,日本可能無法跟上這些國家的腳步,但他們似乎也無意重演德國的蠢行—畢竟日本無法向鄰國買電,他們手中的籌碼相當有限。
(相關報導:
德國「2023非核家園」有變數?避免能源短缺危機,官員透露「最後三座核電廠年底不關了」
|
更多文章
)
瑞迪指出,對於日本跟南韓來說,興建新電廠最具成本效益的選擇就是核能(尤其與成本異常高昂的風電與太陽能相比)。日本手中還有許多暫停營運的核反應爐,只要安全審核通過、當地居民同意,儘速重啟反應爐將是更為經濟的供電選項(更不要說延長服役年限)。不過岸田政府的擁抱核電之路依舊充滿困難,岸田文雄作為出身核彈投擲地廣島的傑出政治家,如今竟成為核能發電的代言人,他要如何說服國民、並且尋找新核電廠的興建地點(這在福島核災前就已經不容易),以核能解決能源困境的挑戰恐怕這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