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樣品屋照見台灣社會的華而不實

忠泰M(圖片來自 Oyler Wu Collaborative)

前些日子,一位和我不錯的外國同學透過了學校的交換計劃去了台北一學期。有天他問起我,說他對於之前在學校聽演講時聽到,由Oyler Wu Collaborative設計的「忠泰M」印象深刻。希望我能幫忙找找地址在哪,讓他好去參訪一下。基於地主情誼,又是小事一樁,找個地址當然是沒什麼大不了。 然而在我幫他找地址的同時,突然越想越諷刺,於是終於難耐想要把這打出來的心情。

回想起那場演講,其實我對「忠泰M」這個設計案也是抱持相當的評價。當然,不用我讚許,他們也早已拿下台灣第一屆的新銳建築師獎,為業界一時的後起之秀。這個案子無疑是一個相當優秀的建築作品,不僅展現了建築師對數位設計的真實應用,更為台北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街角。但是,我卻一直記得那天演講,在和他握手後,我說的第一句話:「我不知道我這樣講會不會冒犯到你,但是我希望你可以不要在台北蓋樣品屋。」

我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流行起賣房子就要蓋樣品屋的。不過這台灣特有的房產行銷模式,不管在哪個城市其實不難看到他們的影子。他們往往美得令人駐足,而且讓人充滿想像。尤其場景放在台北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竟然可以蓋出這樣充滿理想的案子。

難得有機會可以好好去談創意美學和品味。可以嘗試各種造型材料,可以數位也可以前衛。對很多建築師來說簡直是浪漫到奢侈了,不過,我心中卻充滿疑惑 這樣是對的嗎?

一個要蓋房子時就要被拆掉的房子,而且跟即將要蓋起來的房子一點也沒有關係,甚至不是同個設計師。他再美侖美奐,充滿建築實踐又怎麼樣。最後的結果,往往逃不過成為我們造成都市景觀、平庸俗氣不過的推手。雖然建商在樣品屋裡在怎麼不惜成本的投資創意美學,但這些超美的樣品屋背後,還不是在賣著最缺乏創意的住宅形式,而且最後真正蓋出來的這些建築室內平面還都制式而了無新意。

引述自「樣品屋城市」:

「樣品屋的夢幻,映照出台灣社會的華而不實:

我們追求過眼雲煙,卻對身邊的真實無感。

樣品屋也反映台灣人的性格:

買屋者都知道樣品屋並非真「樣品」,人們卻仍心甘情願買單。」

樣品屋無疑是一張漂亮的糖果包裝紙,不能吃、只能丟掉;而且,這張包裝紙,還特別貴。當我們的房地產狂飆,房價不斷上漲,樣品屋就像那些大幅廣告、或名模代言一樣,都成為了銷售的最佳利器。吸引著人們,為他們的生活創造出想像。但也就像任何廣告一樣,建商的成本轉嫁回消費者。而品牌的成立同時伴隨著代銷,大大炒高了房子的價值。最後我們還是只剩下一個充滿樣品屋之戀的城市,和貴到一般百姓都買不起的房子。完完全全就是資本主義住宅商品化的邏輯啊。

所以,對於建築師來說,樣品屋這件事,真的還這麼美好嗎?

當然我可以理解一開始預售制度是個籌措資金,讓案子足以推動的手法。

我也可以理解一個案子需要適度的包裝。當然,身為一個建築系學生 我更理解建築師需要機會和舞台。可是我反對,建築師透過這些短暫的美好,去當作建築的實驗場。 (相關報導: 神秘貝殼石窟、地下水宮、容納千人的地下城,世界5大鬼斧神工般的考古遺跡 更多文章

看過太多建築師的提案都說,難道樣品屋只能有賣房子和傳達建案理念這兩個目的? 他可不可以去思考建築的其他可能性? 它可不可以不單單只是接待中心,更是一件件向美好生活所提出的空間方案? 建築師通常都很浪漫的看待機會這件事情,尤其當有人願意投資創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