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議題非常嚴肅,但頗值得探討。人們常以短視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卻忽略了以人類的視角來思考文明的發展。人類的文明是一代又一代經由傳承累積起來的。而我們這一代人想傳承甚麼給後代?
愛因斯坦有兩句名言(註1):「不要努力成為一個成功者,要努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好的價值觀不僅對個人重要,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
品格至上
「品格至上」是首先應傳承給後代的價值觀。洪蘭於2018年7月在天下雜誌的專欄中發表了一篇文章:「教育少了品格,書念再好也沒用」(註2)。她的專文提醒讀者:品格最重要,特別是在人工智慧上。因為品格決定了此項新科技的應用是造福人群還是危害社會。
但洪蘭忽略了一點:品格教育是由成年人主導,無論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都是。成年人若有反思之心就不難得知,下一代對於忽視品格固然難辭其咎,但「成年人提供了不良環境」所占的比重更高。
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遷就是因為想給孟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可見自古以來就非常了解環境對下一代有重大影響。
現下台灣的學校非常輕忽品格教育,社會上也屢見品格不良的負面教材,例如從政人物屢有論文抄襲或假學歷者;詐騙電話及詐騙事件已見怪不怪。此環境能讓下一代重視品格嗎?能讓後代有良好的價值觀嗎?
一代不如一代?
2022年11月第1825期的商業週刊上曾登載:「一代真不如一代?」(註3)由此文的論述可知,作者認為「下一代並不比上一代差」。但依筆者之見,此文作者並未抓到重點,因為下一代不如上一代的是「品格」,並非邏輯,也無關時代的改變!此文顯示,作者對品格的重視遠不如洪蘭。
由許多現象可知,美國社會也有一代不如一代的品格問題,例如近年來連環槍擊事件頻傳、停電時許多民眾搶劫超市、治安惡化等。
其實,筆者多年前已察覺到美國校園有品格劣化的趨勢:筆者於1977年在柏克萊加大念完碩士即返台工作,於1988年重返柏克萊就讀博士時,第一年就在校園內遺失了兩輛上了鎖的腳踏車,後來買的新摩托車也在校園周邊遺失了(校園內不准摩托車進入),只能感嘆今非昔比。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大陸及台灣都有「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觀念,以致各類補習大行其道。就事論事,海峽兩岸的家長是在幫倒忙,因為此觀念不僅扼殺了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動機(補習班已經教過了)、也造成孩子的莫大壓力、並使孩子的創意及獨立思考能力大為受傷。前不久中共大刀闊斧的整頓補教業,並明令教學正常化,應該就是想改正此種觀念。
若將此公式應用於孩子的成長,速度就相當於「成長斜率」。人生的成長時間非常長,將「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大學教育及進入社會後的教育」相加,將達二十年以上。因此,孩子的「成長斜率X時間」遠較「起跑點」重要!「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人並不少見,這些人雖然贏在起跑點,但成長斜率不佳,以致日後並無傑出表現。
1.德國的「放養式教育」不在意幼兒是否輸在起跑線上。
孔孟還會再現嗎?
孔子、孟子分別被稱為至聖及亞聖,主要原因是他們在品格及做人道理的言論非常值得稱道。用現代的說法,他們在品格及做人的道理上具有特殊才能,故以天才稱之絕不為過。
不少國家對待天才兒童的教育是:讓天才兒童跳級,或早早讓有天才者聚焦在所擅長的專業領域。不難預見,此類天才不會有平衡發展的機會,也因基礎太窄而難有很高的成長斜率,更不會出現孔孟!在這些國家,教育系統的對待天才兒童有些像「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
此文有一段:『最令我感到佩服的,是這位「天才小孩」父母的態度。據分校老師敘述,他們認為過早開發單一學習會讓孩子無法得到健全且平衡發展的童年。所以除非孩子主動開口要求,不然給予孩子豐富且多元的學習生活是他們的唯一優先考量。』以此觀之,德式教育對待天才兒童的方式較有遠見。
雖然德式教育從小就很注重孩子的創意、思考力及平衡發展,但看來並未把品格及做人的道理放在首位!以致無法出現在品格上有卓越貢獻的智者(類似孔孟),反而出現了企圖消滅猶太人的希特勒,而一戰、二戰時德國都是主角,侵略他國之心頗盛,自己的死傷也頗為慘重。
品格教育值得傳承
網站中介紹各國教育體系的文章不少,但探討品格教育的則頗為少見。其中較能彰顯品格教育之重要性者包括:
1.但丁: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知識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註7)。
2.桃園市教育局:分數是一時的,品格卻是一生的,孩子的未來發展與品格息息相關,養成好品格,才是未來人才的關鍵素養(註8)。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顯示教育是百年大計,尤其是品格教育,對後世的影響甚為深遠。我們想傳承甚麼樣的品格教育給後代?如何讓孔孟之類的智者再現?頗值得成年人(尤其是主政者)深思。
科技有如雙面刃
科技的進步一方面可造成各種便捷,顯著改善人類的生活;但在另一方面,進步的科技也可被應用於殘酷的戰爭,並造成大量傷亡;若是引起核戰,更會帶來人類及生存環境的毀滅!
(相關報導:
點教育》特教觀點的融合教育,何去何從?
|
更多文章
)
筆者認為,主政者能否重視品格,對於是否好戰?是否將科技用於戰爭?很有影響!大紀元於2020年12月曾報導:「銀河系或存在大量外星文明,毀於科技」(註9)。合理的推測是:這些外星人低估了品格教育,在不良的政治制度下將其先進的科技用於戰爭,毀滅了自己的星球!
現代戰爭的根源
筆者於2022年4月在風傳媒上發表了「現代戰爭根本原因之初探」(註10),文中認為:自私的資本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無論一戰、二戰或俄烏戰爭等都是。此文希望喚起讀者對現代戰爭、對自私之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做深刻反省,以免步上前述外星人的後塵毀壞了地球!
2022年俄烏戰爭,烏克蘭的冬天。(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政府在注重私利的資本主義之下,許多政策都不足為奇,包括:利用北約東擴及俄烏戰爭來打擊俄羅斯、想利用台海戰爭阻止中共崛起、將昂貴而不適當的武器賣給台灣、逼迫台灣開放萊豬、把台積電的先進製程移植到美國、切斷全球供應鏈等。
無論現在還是將來,人類都應避免以科技戰自我毀滅。但美國政府到處搧風點火,一不小心就可能引起核戰,摧毀了美好的地球與人類的生存環境。因此,從自私之資本主義所產生的政治制度當然不值得傳承。
好的政治制度
好的政治制度理應注重其目的:「在國內注重全民福祉、在國際上謀求共贏及和平」。但許多媒體及民眾不察,誤以為徒具「形式」的普選式民主是值得擁護的政治制度,並未體認到普選式民主距離「目的」甚遠!
孟子曾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孫中山先生則主張「世界大同」。此兩種說法固然甚為理想,但理念與「在國內注重全民福祉、在國際上謀求共贏及和平」一致。因此,由這種理念所產生的政治制度較適合各國,也值得傳承給後代,使有助於人類文明的發展。
結語
1.本文的議題十分重要,筆者謹以拋磚引玉之心提供一己之見。人類文明是一代又一代靠傳承累積起來的,品格及做人的道理已成首要價值,頗值得傳承。它不僅可做為個人修養的方向,也可做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
2.「一代不如一代」指的是品格,不是邏輯,也無關時代的改變。洪蘭說得好:「教育少了品格,書念再好也沒用」。而如何讓學校、社會及家庭都重視品格教育,並讓孔孟再現,是成年人該深思的重要課題。
3.「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觀念非常誤導,除了扼殺孩子的學習動機、讓其承受極大的壓力之外,也會斲傷其創意及獨立思考。德式教育則反是,應與德裔人士能獲得許多諾貝爾獎有關。但德國在品格教育上並無傑出表現,反而出現了企圖消滅猶太人的希特勒,也使德國成為一戰、二戰的主角。
4.在自私的資本主義之下,美國政府到處點火及引爆戰爭。此做法最終可能引發核戰,與傳言中以科技毀壞了自己星球的外星人相似。因此,以自私之資本主義為基礎的政治制度是錯誤方向,不值得傳承。
5.較能顧全人類文明而值得傳承的政治制度是:「在國內注重全民福祉、在國際上謀求共贏及和平」。此理念與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及孫中山先生「世界大同」的理想一致。
*作者為清華大學核工學士及柏克萊加州大學材料碩士及博士,現已退休。退休前曾任中鋼公司主管,並常任「全國工業總會」環保法規領頭羊,也曾任其「環境與安全衛委員會」副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