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雙減政策失效為台灣教改政策的借鑑

中國雙減政策已然失效,故筆者為文檢視雙減政策失效的四大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可作為台灣教改政策的借鏡。(資料照,郭晉瑋攝)

中國雙減政策實施近兩年,實施此政策已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對校外補習產業打壓,讓其產業總市值從2萬億人民幣跌至3千100億人民幣,同時引發大規模裁員潮,增加失業的社會問題,然而,《Sixth Tone》報導指出,雙減政策實施後,中國的校外補習班產業轉向地下化。而這些地下補習,主要的客源是富有、人脈廣闊的家庭,也有家長表示因為人脈不足,難以維持兒女補習,有的因此在學業上退步,從上可見,雙減政策並未達到政策目標,因補習班地下化出現的情況更嚴重,且補習費用水漲船高,連普通中產階級家庭也無法負擔高昂補習費用,惡化教育不公平,而一方面,政策實施後,根據調查有62%家長認為學校要改進教學,等同此政策引發新的問題,而此教改政策以減輕學生負擔的名義推動,政策目標為立意良善,但在政策結果卻加重家長的財務負擔,目前的態勢,雙減政策已然失效,故筆者為文檢視雙減政策失效的四大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可作為台灣教改政策的借鏡,筆者論述如下:

一、教改政策必須評估經濟需求的複雜性

雙減政策旨在降低教育、醫療、住房等涉及民生支出來提高全國生育率,為鼓勵讓老百姓生「三胎」而減輕生養孩子的負擔措施,為教育政策上的延伸。然而,雙減政策對於補習班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因為達到減輕學生負擔、家長負擔的政策目標, 雙減政策用教培行業約1000多萬從業人員的失業換人口生育率的行動策略,目前尚未見到青年人願意增加生育率的現象,但已見到因雙減政策失業的人口,而這些人口將會轉向何處的連鎖效應,有那些配套措施可以幫助這些因政策而失業的人口進行就業?這些是政策改革必須預先周全考量的。

二、教改政策不能忽視應試主義在現實制度的影響性

考試領導教學一直是華人教育的傳統生態,在中國教育領域,高考制度是領導一切教育生態的指揮棒,而雙減政策的政策目標為1.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2.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3.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4.校外培訓負擔會取得良好成效,政策很明顯是要從中小學的教育改革上下手,讓教育回歸正常化,脫離應試主義的控制,回歸素質教育,然而未考量高考指揮棒制度,考試領導教學的關鍵影響力,家長讓小學生補習是為了上好中學,中學生補習是為了上好高中,高中生補習是為了考好大學,上好大學是為了得到好工作,好工作可以獲得好的薪水和高社會地位。上述皆和人性中自我利益相關,如忽略學生壓力、老師壓力的根源是考試領導教學,從事實觀之,雙減政策進行阻絕補習班、甚至是一對一家教班的政策發力已徒勞無功,已讓補習班、一對一家教地下化,且費用更高,連帶雙減政策的原初的目標-實踐教育公平,更無法達到。 (相關報導: 點教育》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二十年,是否應改弦易轍? 更多文章

大學升學考試。(郭晉瑋攝)
家長讓小學生補習是為了上好中學,中學生補習是為了上好高中,高中生補習是為了考好大學,上好大學是為了得到好工作,好工作可以獲得好的薪水和高社會地位。上述皆和人性中自我利益相關,如忽略學生壓力、老師壓力的根源是考試領導教學(資料照,郭晉瑋攝)

三、教改政策須考量新型態的教育不公

無論教改政策如何變化,因為學生學業成績和未來的教育、職業機會高度相關,高社經父母為了確保子女能保持領先,進行社會階層的再製,都會積極的提供更高的費用讓子女去補習班補習,反而導致補習費水漲船高,讓家境困難的子女無法透過補習獲得好成績,進而考上好學校來完成社會流動,最終導致加劇教育不公正的社會現象,而目前許多人關心雙減能否帶來真正公平的義務教育結果,普遍認為既然開班有嚴重的法律風險,那麼一對一的培訓將會作為富人階層的特供而盛行。而雙減政策實施後,第一線大城市一對一的課程已經漲價到最高每節課(兩小時)5000元人民幣的水準,而其他二三線城市的家教費也紛紛漲價.給家長帶來沈重的學費負擔,並加劇社會的不平等,原先雙減政策的目標便是追求教育公平,但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出現手段和目的錯置,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原先追求教育公平的政策手段,卻加劇了教育不公平的現象,然而,高考制度是現行中國教育政策最大指揮棒,雖高考制度有做強基計畫等漸進式改革,目前不敢做強烈的改革,是因顧及高考制度仍可維護教育公平的機制,有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但雙減政策因阻絕培訓班,已造成地下家教產業興盛,形成富有階級和中產階級,底層階級在教育文化資本的差距,而教育文化資本可以轉換成經濟和社會資本,會讓社會流動降低,形成階層固化,更無法達成雙減政策背後的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