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確診病患同房7天,已對我造成生命威脅」港府被控新冠檢測誤判,醫界懷疑是「假陽性」個案

為了保持空氣流通,隔離設施內沒有安裝空調,但配有電風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BBC中文網)

英國空服員H先生對BBC中文表示,懷疑香港衛生部門「錯誤地」把他視為新冠肺炎病人。他今年7月中從英國飛往香港,在香港國際機場入境時被收集深喉唾液樣本,首次結果呈「陽性」後,被香港衛生署視為「確診患者」,送院治理,與另外幾名確診患者放在同一病房。他其後經過六次不同類型的測試,結果均是「陰性」,他住院七天後,被視作康復患者出院。

他進行的血液測試並沒有發現任何新冠抗體,懷疑自己首次測試結果是「假陽性」,並認為香港衛生部門應該用兩次檢測去決定病人是否確診,而且不應該把他與其他患者安排在同一個病房。

BBC中文按照H先生提供的確診編號(香港衛生部門配給每個新冠病人的號碼)翻查香港衛生部門資料,顯示他被視為「輸入確診個案」,並已康復。

香港衛生署發言人回答BBC中文電郵查詢時,僅附上署方對疾病的確診定義指引。根據相關指引,只要在收集所得的臨床樣本檢測到新冠病毒,就可視為確診病人,即是一次檢測便可以決定患者是否確診。

香港傳染病醫生曾祈殷對BBC中文表示,如果病人檢測沒有發現新冠抗體,很可能真是「假陽性」個案,但他認為香港衛生署對於判斷病人是否確診的準確率很高,這個個案非常罕見。他相信,「假陽性」患者就算在醫院與其他病人一同住在負壓病房,只要彼此戴口罩和沒有密切接觸,感染風險也不算高。

香港目前錄得四千多宗個案,此前以經濟有需要為由,曾豁免航空公司機組人員等幾十類人士檢疫,但在疫情再次轉趨嚴重時,重新要求機組人員檢疫,H先生是取消機組人員豁免檢疫後入境香港的空服員。

H先生的經歷

30來歲的H先生表示,自己在2003年時曾經到過北京,了解到SARS(即非典型肺炎)的可怕,新冠肺炎在全球爆發後,比起其他英國人,他更早採取預防措施,知道社交距離、口罩和清潔雙手的重要性。

他7月中因工作需要,前往香港,並在機場被收集了深喉唾液樣本,結果在深夜獲告知其檢測結果呈陽性。穿著保護裝備的人員在凌晨用救護車把他送往位於香港柴灣的東區醫院;他的同事被視為密切接觸者,被送往位於香港火炭的駿洋邨隔離。

。
抵港後的首個晚上,H先生獲告知確診新冠肺炎,在醫護人員的安排下送院(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但他出發前三天,在英國做了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陰性,之後一直自我隔離,沒想到經過一次飛行旅途就感染。

他說,「我那一下覺得很奇怪,我很清楚這次檢測結果不正確,但我也知道和這些人爭吵是沒有用,因為他們也只是在工作」。

在醫院內,他被安排與另外三名確診患者同房,這令他大為緊張。他懷疑當局檢測出錯,再三要求醫生讓他獨立隔離,希望進一步檢測確認他是否確診,但當時醫生斷定他確診,並向他建議治療方案,提供各類藥物,但毫無病徵的他堅持拒絶服用任何藥物。

「醫院把我和其他新冠確診病人放在一起,如果我是假陽性,此舉其實威脅我的生命,」他說 ,「這一周感覺很漫長,一直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很可怕,有時候醫生不斷說你有病,會讓他真的以為自己有病。」 (相關報導: 香港疫情煞不住!林鄭月娥:對全港750萬市民進行新冠病毒檢測 更多文章

據他提供給BBC中文的影片,他與這些患者住在負壓病房,彼此相距約幾步的距離,他們均戴上口罩,病床之間有簾子相隔。他說,「他們沒有什麼病徵,沒有不斷咳嗽之類,但我不會跟他們聊天,大部分時間都拉上簾幕把我們隔開,我近乎每20分鐘就洗一次手,每天洗澡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