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所謂馬前總統的「首戰即終戰論」在媒體和網路上鬧得沸沸騰騰,觀察下來,基本上新聞和文章內容都是以批評馬前總統的「首戰即終戰」為主。這讓筆者再次感受到,正如同李文亮醫師所說:「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該只有一種聲音。」一個健全的民主社會更不應該如此。明明「戰爭沒有真正的贏家」是大家都清楚的道理,為何臺灣總是陷入要不要戰爭、上不上戰場這種只會激化對立,與國家發展根本無意義的論戰呢?勢必因為有些迷思所在。
所以本文將重新回顧馬前總統所說的完整內容,並且蒐集諸多批評者的論述,以清晰地展現綠營人馬是如何在資訊傳播快速的網路時代,將一段原意變造、曲解,運用眾多的資源如新聞、網媒、側翼粉專等進行炒作,並讓自己的人馬接受採訪對其批評,以此在社會之中散波開來,達到「壟斷式宣傳」的目的。
在短期看來,可以將其作為刺激選民出門投票的「催化劑」;長期來看,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毫無質疑地將特定政黨「賣台」的標籤進行強化。這次的事件雖看起來是曇花一現,但回顧臺灣近年來的民主政治發展,卻也司空見慣、不足為奇。面對這樣層出不窮的「政治抹黑」,廣大的中間選民需要重新看待網路媒介的利與弊,以及審視自己的新聞判讀能力是否遭受影響,更需要認知到人民的福祉何在。
原文如何說?
首先我們來看看馬前總統是怎麼說的。馬前總統在8月10日以「兩岸關係與臺灣安全」為題發表演講,他說到:「要了解中共的戰略,他的攻臺戰略就是『首戰即終戰』,就是一旦發動的話,很短時間就要打完,讓你根本沒有機會等美軍來馳援,而且現在,美軍根本不可能來。」所以,馬前總統所說的,正是回應蔡總統說的:「我們期待的就是說,我們自己會承受第一波的攻擊之後,全世界其他的國家可以共同站出來對中國做一個很強烈的表示跟壓力。」隨後馬前總統更說到:「一個做總統的人,不應該告訴我們同胞,我可以撐幾天,而是要告訴同胞,我可以讓戰爭不發生。」
前總統馬英九在8月10日以「兩岸關係與臺灣安全」為題發表演講,說到:「要了解中共的戰略,他的攻臺戰略就是『首戰即終戰』。」此番發言引發爭議。(資料照,顏麟宇攝)
批評者如何說?
了解過完整內容之後,再來看看媒體和網路是如何評論馬前總統的說法。身體健康的陳前總統說:「你越不怕共產黨,共產黨越怕你!」一直敗訴的周玉蔻說:「當過三軍統帥說這話,不是洩露國家機密,就是被滲透用假訊息恐懗台灣人民,降低台灣人國防安全信心,替老共消滅台灣!不安好心的王八蛋!」自認為評論超越藍綠的學者范世平認為馬英九所說,是媚中者的「失敗主義」,更說美軍已經在臺灣。
(相關報導:
孫慶餘專欄:不要奚落美日、唱衰台灣!
|
更多文章
)
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說:「馬前總統卻與中國沆瀣一氣,唱衰台灣,國民黨悶不吭聲,默許同意的作為,令人遺憾。」在議場使用付費軟體的林俊憲說:「馬英九發自內心的認為台灣不堪一擊,這樣更能理解其為何對中共卑躬屈膝、奴顏婢膝,因為他對台灣從來都沒信心,根本沒相信過台灣的兵推。」女權自助餐的立委范雲表示:「一個做過台灣總統的人,在台灣取得重大外交突破之際,中共刻意派軍機繞台之後,卻發言恐嚇台灣人民『首戰即終戰』,他的目的究竟是什麼?」以上論述基本都圍繞著強調所謂「首戰即終戰論」的荒唐來進行批評,並達到強化舊有「標籤」的目的。
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說:「馬前總統卻與中國沆瀣一氣,唱衰台灣,國民黨悶不吭聲,默許同意的作為,令人遺憾。」(資料照,盧逸峰攝)
當中最有趣的,則是國防部的回應,國防部發言人史順文強調,中共從來沒有放棄過武力犯台;另外,國家安全一向不能依賴外援,需秉持「國防靠自己」、「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精神和原則捍衛國家安全。此篇是三立新聞以「當中共塑膠?馬高喊這話…國防部打臉」為標題,想要凸顯馬前總統被打臉,但殊不知被打臉的其實是現任三軍統帥蔡總統。
迷思在哪裡?
上述僅僅為節錄幾篇新聞的部分,在網路上批評浪潮的「盛況空前」大家有目共睹就不需多加敘述。其實最重要的是,透過以上內容的整理,可以發現一些前後矛盾的論點,以及帶有政治目的的迷思,忽略事實並有意來誤導或隱瞞廣大民眾。
馬前總統點出「首戰即終戰」的目的,其實就是在告訴聽眾,解放軍的對臺戰略,讓民眾認知到臺灣需要謹慎應對臺海局勢的變遷,避免因為誤判形勢或擦槍走火而演變成直接衝突,所以「避免戰爭」對臺灣來說才是上上策。但是這樣的論點,對綠營來說形同「戳到痛腳」,群起攻之,而在批評者口中的馬前總統,淪為「中共同路人」,是「為匪宣傳、恐嚇臺灣人」。綠營人士這種我們、他們的「簡單二分法」凸顯出了一個矛盾,倘說真的將對岸視為敵人,則孫子兵法所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就應該認真地來研究中共黨、政、軍的全方面發展,而不是將研究大陸的「知陸派」學者或是官員打成「舔共」,然後洗腦式地不斷強調民主自由的價值。所以,這種言行不一就清楚的表明,對綠營來說,真正要「鬥倒」的敵人並非是在對岸,而是在臺灣內部。
再者,正如蔡總統和國防部不斷強調的,中共對台的文攻武喝一直存在。但是這樣的威脅其實並非僅僅是在蔡總統任內才發生,而是自從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就一直存在。所以綠營不斷重提對岸威脅的目的,才是真正在恐嚇臺灣人民,尤其對政治不敏感的年輕世代,短期增加「抗中保台」路線的支持度取得執政;長期可以在年輕一輩的潛意識中深植對對岸的敵意。另外一個迷思則是,對岸的威脅雖然沒有改變,但不代表臺灣在兩強之間就應該要選邊站;就應該站在與對岸直接對抗的第一線。蔡總統不斷承諾兩岸現狀不會產生變化,依然是主張維持現狀,但是在實際作為上,順著美陸對抗的大風向,愈趨走往「一邊倒」向美國的路線;且在實際結果上,疫情前兩岸的冷互動,甚至是疫情中的「禁互動」已經一再說明當初承諾的破產,所謂「在變動之中維持現狀」更是無稽之談。
(相關報導:
孫慶餘專欄:不要奚落美日、唱衰台灣!
|
更多文章
)
最後一個迷思,則是兩岸會不會打仗。在臺灣,不論是年輕一輩或是老年世代,都一直在爭論著戰爭發生的可能性跟打仗的意願,如同《ETtoday新聞雲》民調中心在七月中做的民調,若兩岸爆發衝突,有40.9%的民眾願意上戰場;有49.1%的民眾則不願意上戰場。但是無論意願如何都沒有意義,因為真正需要注意到的應該是「不要發生戰爭」,更不能成為「兩強對抗的馬前卒」才是。而且類似是否發生戰爭或上不上戰場的討論,似乎又進入了「二分法思維」的陷阱之中,因為這個議題被刻意忽略掉對於「戰爭成本」的考量,並賦予了「證明是否愛台灣」的意識形態意涵。就如不會魔法但號稱「電火球」的蘇貞昌院長,為了展示如何「保台」也滿腔熱血的說會拿著掃帚衝鋒陷陣,喊著咒語「去去導彈走」,表面上看似熱血,但與其行政院長身分十分不符。倘若換個思考角度,不願意打仗或是不表態的一方就是不愛臺灣嗎?「政大選研中心」在今年6月的民調,臺灣人仍有52%的受訪者希望能夠「維持現狀」,所以答案將是否定的。
筆者認為,歷史告訴了人們戰爭的可怕,而「安居樂業」才是人民最希望看到的景象。在健全的民主社會中,「民心所向」提供了政府跟執政黨制定國家發展的大政方針源源不絕的活力與動力。但是反觀現在的臺灣,綠營人士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刻意忽略事實,不斷透過傳媒、網路來試圖影響民眾的認知,達到所謂「具有民意基礎」支持的假象;更加令人擔憂的是,臺灣目前只有一個政黨經歷過戰爭,而執政黨為了達到持續執政的目的無視歷史的警惕作用,在「倒」向美國成為「棋子」的同時,忽略戰爭所帶來的慘痛成本,以總統和三軍統帥的身分不為民眾謀求福祉,而是隨口提到「能夠承受第一波攻擊」,這是冷血無情,也是對臺灣民眾最直接的恐嚇,更是對國軍戰力信心的直接打擊。
最後筆者試想,在臺灣內部,究竟是誰在恐嚇臺灣人,又是誰真的愛臺灣;究竟是誰希望戰爭,又是誰希望和平呢?答案顯而易見。臺灣社會應該要打破的是「簡單二分法」的共黨鬥爭思維,不要成為特定政客的附庸為其「背書」,停止無謂的空轉與內耗,以避免戰爭、謀求和平。所以,馬前總統講解共軍的戰術是在強調避免戰爭的重要性,並非為匪宣傳;對執政的綠營來說,應該拋棄空泛的熱血和壟斷式的宣傳手法,真正認清局勢的發展,謹慎地做實事來謀求臺灣人民的福祉,才是正道。
(相關報導:
孫慶餘專欄:不要奚落美日、唱衰台灣!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