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百年系列》改變所有戰爭的那場戰爭

(製圖:風傳媒 鄭立瑋)

即將屆滿100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從倖存者的記憶,堂堂走入歷史,就像安葬戰士的紀念墓園,讓人感覺敬畏而遙遠。《紐約時報》英國分社社長厄蘭格(Steven Erlanger)26日發文,回顧一戰對於後世的影響。他認為,歐洲與中東多國動亂,局勢類似一戰前情況,吾人應記取教訓,勿執著「以戰止戰」的迷思。全文摘譯如下:

戰爭終結了上個時代

1406281411

比利時泰恩搖籃(Tyne Cot)紀念公墓裡,安葬1萬1954名一戰陣亡將士,其中8367座墓碑無法識別身分,僅刻著「大戰士兵,願神紀念」。公墓一側的開放圓牆與角亭,則是紀念失蹤戰場的另外3萬4000名英國與紐西蘭軍人。

公墓不遠處,便是一戰期間死傷最慘烈的巴雪戴爾(Passchendaele)戰役地點,那場戰事延續了3個月,協約國與同盟國陣營,各自犧牲45萬、26萬軍人,而歷時4年半的整場戰爭,總共奪走850萬軍人、700萬平民的性命,另有2000萬人嚴重傷殘,足以反映近代戰爭的殘酷本質。

差堪告慰的是,大戰血腥殺戮後,軍隊建立了新傳統,從此陣亡士兵不分階級,能跟軍官一樣以個人身分下葬,單獨讓人所紀念。為了打贏那場戰爭,人類還發明了坦克、空襲與化學武器,這些創意並沒有帶來和平,但人們開始了解戰爭,也認識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震嚇癡呆症(shell shock)種種心理問題。

帝國的崩解

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Franz Ferdinand)夫婦槍擊案開始,蔓延全歐洲、中東、亞洲的這場戰爭,在4年半時間,從根基重塑現代世界,它摧毀了德奧王公、俄帝沙皇、蘇丹等封建王朝,結束帝國統治,烏克蘭、波蘭、波羅的海周邊國家、到中東地區,各國紛紛宣告獨立,社會文化產生劇烈變動,舊世界自此終結。

美國則開始嶄露世界強權的氣勢,總統威爾遜(Thomas Wilson)戰後極力倡導「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企圖建構世界新秩序。不過,一戰傷亡與損失,讓美國孤立主義抬頭,威爾遜繼任者,拒絕繼續參攪歐洲衝突,也不願加入國聯、國際法庭。

此外,美國就停戰協議內容,與英法針鋒相對,並以民族自決(self-determination)主張,支持波蘭獨立,讓國聯推動的「集體安全」體制(collective security)流於形式,美軍後來急忙撤離歐洲,其實也給二次大戰發展空間。

挑事者誰?

歷史學家對於一戰的責任歸屬,至今沒有定論。有人歸罪德國,有的描繪一套理論系統,從奧匈帝國與鄂圖曼帝國崩解、德蘇兩國崛起的過程,剖析各個國家之間的競爭、結盟與困擾,據以解釋戰爭爆發的原因。若論及戰爭影響,至少就感情層面而言,各國差異極大。

1406281413一戰期間損失112萬軍力的法國,浴血抵擋德軍入侵巴黎,1914年、1918年兩次馬恩河會戰(the battle of the Marne),前一次英法聯軍捍衛國家免於敵人奴役,後一次美法聯軍則開啟了德國敗亡之路。一戰代表的是合作無間的光榮戰役。

為了打發明出許多兵器的德國,其實難理解為何會輸,停戰協議的羞憤,更在德國人心中埋下十一月革命、復仇主義、法西斯主義、種族屠殺的仇恨因子,那種以牙還牙的心情,讓國家發展脫離常軌,之後主動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爭歷史學家哈斯汀(Max Hastings)認為,若德國沒打仗,20年內就可以宰制歐洲經濟:「1914年最大的諷刺,莫過於歐洲君王過度高估軍力,也太低估經濟影響力。」當年的錯誤抉擇,讓德國錯失向歐洲擴張經濟與政治力量的機會,影響至今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