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本土疫情成長速度飛快,已對民眾和醫療院所帶來莫大壓力。為了減緩醫護人員的壓力,並讓資源能獲得更好的分配,各種仿效對岸先前設置臨時方艙醫院的建議,卻引起各方爭論不休。
其中,國民黨籍不分區立委張育美提出的建議,筆者認為、可能是當前台灣最需要的一塊。她建議,利用閒置場域設「輕症隔離所」,與醫院診所區隔開,將輕症患者集中此處,固定進行監測與觀察,倘若需要病情惡化或不樂觀,再轉送至醫療院所診治。
至於這個隔離所的設置地點,張育美則建議、各縣市鄉鎮多少都有類似體育場的空間,如今防疫管制下,民眾也無法進入使用,利用其空間轉做隔離所,才能真正做到分流管制,而不會讓醫護人員疲於奔命。
之所以要這麼做,是為了集中醫療資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畢竟當社區傳出疑似症狀或有確診案例後,必然會出現恐慌,大批民眾會在短時間內湧入醫院,要求進行篩檢或診治,如果沒有落實分流管理,各地醫療院所就必須在蠟燭兩頭燒的狀態下,一邊忙於照顧重症病患,另一邊還必須騰出人手,協助進行初步篩檢判定,這會讓醫護人員很快就不堪負荷。
仿效他國過去實際案例,讓危險性較低的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進行居家或進入隔離所集中觀察休養,藉由儀器和相關設備監控;倘若身體健康有所變化,再轉送醫療院所進行治療,這樣一方面能減輕醫護負擔,同時也能避免病患交叉傳染,造成更嚴重的傳播危機。 (相關報導: 新冠肺炎死亡個案創新高 陳時中:新增11人病逝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