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黎蝸藤專欄:文在寅訪美成果夠讓中國頭痛了

南韓總統文在寅(左)訪美,取得許多實質收獲,拜登也成功拉攏南韓在科技戰上聯手對抗中國 (美聯社)

筆者在〈美國重返東南亞,與中下個激烈戰場是菲律賓〉一文中,討論到拜登時代的印太政策:美國以五眼集團、美日澳印四邊安全對話(Quad)、東亞軍事同盟條約體系、拉攏歐盟、引入英法德等在太平洋有傳統利益的歐洲海洋國家等工具,在中國周邊布陣,先打造好外圍,再準備重返東南亞。但這個「外圍」有兩個不穩定因素,一南一北:南面的紐西蘭,北面的南韓。

南韓是美國印太體系的北部軟肋。美國在南韓雖然駐有重兵,然而印太四邊卻拉不上南韓成爲「五角」。歐巴馬(Barack Obama)和川普(Donald Trump)時期都曾想把南韓和日本拉在一起,打造「東亞北約」,但南韓對此不感興趣。南韓不肯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有三大原因:

南韓不願在美中之間選邊的三大因素

2019年2月28日,川普與金正恩在越南河內再次舉行川金會,但兩人最後不歡而散,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美聯社)
拜登時代是否會承認川普時期在北韓問題上的「成果」是文在寅關切的,因爲這是他最大政績之一。圖為2019年2月28日,越南河內川金會。(美聯社)

 

首先是朝鮮(北韓)因素。其他印太國家感受到的最大威脅是中國,但南韓的最大威脅是北韓。過去幾年,北韓領袖金正恩在國際外交場合縱橫捭闔,顯示他絕非原先國際輿論認爲的缺乏理性的暴君。但北韓畢竟是個獨裁政權,決策基本也是在金正恩一念之間,所以無法用完全理性思維去判斷。

川普放棄了美國對朝核問題傳統的「徹底、可查證、不可逆的無核化」(CVID)做爲領袖會面的前提,經過三次元首會面,美朝關係在態度上有所改善,但實質議題無寸進。自從川金越南會面破裂之後,雙方關係還倒退。北韓已不再提「放棄核武器」,一般估計,北韓現在已擁有核武,很難回復到無核化議程。拜登時代是否會承認川普時期在北韓問題上的「成果」,是南韓最關心的問題,更是文在寅最關切的,因爲這是他最大政績之一。

第二是日本因素。左派文在寅政府重新惡化了朴槿惠政府時期大大改善的日韓關係。文在寅否認朴槿惠與日本簽訂的慰安婦最終解決協議,又激化了日韓之間的竹島(獨島)矛盾,更在供應鏈問題上互相制裁。這些矛盾若不緩解,南韓很難加入日本有參與的安全體系。

中國不但是南韓最大貿易夥伴,更是南韓最主要貿易順差來源。中韓貿易結構注定了南韓不能太過得罪中國。

第三,中國因素。中國是北韓背後最大支持者,南韓因此不能和中國關係搞僵。此外,中國與南韓經濟結合非常緊密,中國不但是南韓最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超過第2名美國約80%),更是南韓最主要貿易順差來源。在2019年,南韓從中國(含香港)得到的貨物與服務貿易順差為609億美元,而南韓全年貿易順差是389億美元。中國從南韓進口電子零件,再生產電子產品賣到美國,是舉世聞名的貿易鏈。中日貿易量雖比中韓大,但日本經濟總量比南韓大,且日本對中國處於貿易逆差。中韓貿易結構注定了南韓不能太過得罪中國。 (相關報導: 黎蝸藤專欄:美國重返東南亞,與中國下個激烈戰場是菲律賓! 更多文章

美中關係惡化後北京極力拉攏首爾

美韓外長與防長18日舉行「2+2會談」,由左至右奧斯丁、布林肯、鄭義溶、徐旭。(美聯社)
三月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左2)和國防部長奧斯汀(左1)與南韓國外交部長鄭義溶(古2)及國防部長徐旭(右1)展開2+2會談。美韓外長與防長18日舉行「2+2會談」,(美聯社)

在美中關係惡化之後,中國就有意拉攏南韓。比如薩德防禦系統事件中,中國一度制裁南韓,令南韓企業叫苦連天。中國雖然和南韓有「離於島」(中國稱蘇岩礁)之爭,但該地掌握在南韓手中,而且中國也沒有激化這個爭議。中國保留激化爭議的後手反而可牽制南韓。中國在各場合經常强調和南韓的共同利益──特別是打日本牌。最近日本宣佈要排放處理過的核廢水,中國就拉上南韓反對。今年四月,中國外長王毅在廈門會見南韓外長鄭義溶,繼續拉攏南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