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夏爾的社區風場機制,讓所有取之於當地的資源都能回饋居民;良好的風力帶來的電費收入,也讓入股的居民每年享有10%以上的投資報酬率、比退休基金還有保障。
2011年海嘯浪頭捲進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時候,整個德國還在黑暗與清晨的交界半夢半醒。當太陽升起、電視開始播報遠方的災難後,距離中部林根(Lingen)核電廠僅60公里的小鎮夏爾(Scharrel),開始瀰漫濃濃的焦慮,鎮上1萬2千名居民無一不擔心某天同樣的災難可能也要在家門前上演。
隨著聯邦政府宣布2022年全面廢核、所有核電廠提早除役,居民們的擔憂總算找到出口。但他們也並非坐等政府出手相救。就在福島核災過後2年,24支風機、總裝置容量達72MW的夏爾社區風場正式啟用,憑著鄰近北海的優異地理條件,風場每年產電2百萬度,可供應2萬5千個家庭所需的電力。更甚者,在政府的保證收購制度下,風扇葉片每轉一圈,投資風場的居民荷包就能進帳。
德國小鎮夏爾(Scharrel)鄰近北海,地理條件優異,風場每年產電2百萬度,可供應2萬5千個家庭所需的電力。(顏麟宇攝)
州政府新規定 新建陸域風場須與社區合作
即使是再生能源大國,德國境內也不是每個人都歡迎風場。對許多民眾來說,風機就立在自己家旁邊,所有的噪音、葉片轉動造成的陰影、甚至是倒塌的風險都由居民承受,但售電的收入卻全由業者拿走,嚴重的相對剝奪感,使民眾與陸域風場相關的抗爭層出不窮。
2009年下薩克森州(Lower Saxony)政府為了平息抗爭,要求所有新建的陸域風場都必須是社區風場,意即每座風場都要與居民合作興建、或是開放居民入股。夏爾當地的75名地主眼見州政府提出如此要求,遂興起經營風場的念頭,找上社區裡最有公信力的夏爾社區銀行(Scharrel Raifeisenbank eG.)行長蓋得.雷納(Guido Reiners)幫忙。
在籌設社區風場的過程中,夏爾社區銀行(Scharrel Raifeisenbank eG.)行長蓋得.雷納(Guido Reiners)花了6個月時間逐一拜訪75名地主,並說服所有土地大小不一的地主簽訂一紙條件相同的合約。(顏麟宇攝)
簽約過程公開透明 大小地主條件相同
儘管地主自願要建風場,但每個人都還是有自己的利益考量。謹慎的雷納先生參考全德國第一座社區風場洛爾(Lorrel)的經驗,以自己的公信力做為籌碼,花了6個月時間逐一拜訪75名地主,並說服所有土地大小不一的地主簽訂一紙條件相同的合約。過程宛如台灣都市更新中的權利變換,不同的是,在夏爾一切公開透明,75筆土地最後也在沒有任何爭議的狀況下順利轉移、做為風場建地。
雷納先生下一個要說服的對象,是夏爾鎮上的其他居民。為了讓居民能在決定支持或反對前先充分了解計畫內容,雷納先生在初步評估階段就先找來風機商Enercon辦說明會,向居民解釋風場可能會用哪種風機、安裝在哪、如何透過克服葉片旋轉造成的陰影及噪音問題。當民眾擔心的大小問題在一次次會議中得到解答,自然也沒有再反對的必要。
(相關報導:
網路平台牽線 沒有屋頂也能參與太陽能發電
|
更多文章
)
夏爾社區銀行(Scharrel Raifeisenbank eG.)行長蓋得‧雷納(Guido Reiners)透過公開說明會與面對面諮詢,解開當地居民對風機的疑惑。(顏麟宇攝)
除了要讓居民接受家門口有風機,雷納先生還希望讓居民投資風機。要找民眾投資風場,形同推銷一項金融商品,事前一定要清楚告知所有產品細節。雷納先生所任職的銀行,初期先舉辦公開說明會,解釋風場會如何運作、民眾如何入股;接著印有風機技術及風險說明的傳單也出現在每一戶人家的信箱。之後的1個半月,雷納先生和同事一共與850位居民進行面對面諮詢,一一解答他們對風場投資的疑惑。
風場未來20年收入可分潤 10年回本
雷納先生為居民規劃的投資方案是這樣的:居民可以投資3千到5萬歐元(約10萬至169萬台幣)不等的金額,以換取未來20年風場電費收入的分潤,預估每年投資報酬率(Rate of Investment, ROI)高達10%。10年回本,對於同樣因出生率大減、而有年金破產危機的德國人來說,形同退休生活的雙重保障。
申請結束時,雷納先生一共收到700筆來自夏爾居民的資金,總金額超過2500萬歐元,以一座造價1.2億歐元的風場來說,自籌比例高達20%,遠比全國平均10%還要高出近2倍,可見夏爾居民的踴躍程度。
夏爾地主為了要經營風場,找上夏爾社區銀行(Scharrel Raifeisenbank eG.),銀行最後也不負眾望,以公開透明的方式說服了地主和居民。(顏麟宇攝)
利益共享 除了電費還有更多利潤
而風場也沒有讓任何人失望。夏爾社區風場從計畫到動工只花了3年,期間沒有任何人拍桌、抗議或提起訴訟。2013年風場完工後,風力表現也越來越好,去年投資報酬率更超過20%,獲利能力比股票還高。
風場除了電費收入由當地居民共享,其他風場所創造的相關利益也都回到社區身上。在雷納先生與風機商所談定的條件中,當地的公司應該優先承包所有舖路、舖電纜、蓋變電站的工程;由當地居民投資成立的社區銀行負責承貸風場所需要的資金,未來利息收入回到社區銀行、也形同回到投資人手中。此外,風場收入如實繳稅,地方政府也能將這筆每年近百萬歐元的稅款用在地方建設上,獲利的還是住在夏爾的居民。
「只要把民眾帶進來 就能大幅增加社區支持」
居民入股,對負責營運風場的Enercon來說,難道不等於「人多嘴雜」、影響專業?風機商Enercon的代表菲力克斯.霍華德(Felix Rehwald)完全不這麼認為。「風場沒有在地支持是很難完成的,」霍華德指出,每座陸上風場都必須處理民眾接受度,而夏爾的風場之所以能無異議的狀態下於短時間內動工,就是因為地主、社區民眾、地方政治人物和銀行找到一起運作的模式。「我們學到的是,只要你嘗試把民眾帶進來,給他們機會參與、或是從中得到利益,就能大幅增加社區支持與接受度。」
風機商Enercon的代表菲力克斯.霍華德(Felix Rehwald)認為,每座陸上風場都必須處理民眾接受度,而夏爾的風場之所以能無異議的狀態下於短時間內動工,就是因為地主、社區民眾、地方政治人物和銀行找到一起運作的模式。(顏麟宇攝)
今年是夏爾風場運轉的第4年,鄰近家門的風機如今已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散步、遛狗經過風機,就會幫忙注意風機周遭的狀況;每年底社區也會召開風場投資者大會,邀請投資人慶祝一整年風機的「豐收」,眾人一起喝酒、跳舞直至午夜。
帶著我們走進佇立於空曠田野上的風機,風雖然吹得雷納先生睜不開眼,他的臉上卻還是掩不住笑意:「這些不是隨便的風機,是我們的風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