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當日,一位17歲的高二男生在成都49中學校園墜樓身亡。其後不到48小時裡,事件發酵成了全中國矚目的事件。
這起事件在中國大陸微博熱度最高時甚至佔據十幾條熱搜,更有自發前往調查真相的網友被當成「境外勢力」獵巫。直到5月13日,包括監控視頻在內的詳細調查材料由官媒公開,才為整件事畫上階段性句號。
事件最初的一連串「疑點」是其迅速發酵的原因,其中包括:孩子為何墜亡?是自己跳樓還是遭霸凌被推下樓?校方是否有一定的責任?出事約兩小時後,家長才得到學校通知,學校是否及時叫了救護車?為何不讓家長見孩子的遺體?(網傳校方直接把遺體送去了殯儀館)
更糟糕的是,成都警方5月11日發出的通報稱已「排除刑事案件」且「家屬對調查結論無異議」。輿情不但沒有被這份通報平息,孩子的母親也很快在微博表示不認同這個調查結果。死者母親的微博被廣泛轉發,許多網民要求徹查事件,有些人甚至從其他城市趕往成都,在49中門口聲援。
聲援行動是受境外勢力煽動?

當事件開始演變為集體行動後,微博和豆瓣很快出現聲音,指這些前往聲援高呼真相的人受到了境外勢力煽動,有自媒體更火上澆油稱「要警惕顏色革命」。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一位趙姓著名愛國大V的讀者,為了調查聲援人群裡究竟有沒有境外勢力,自告奮勇跑去49中學門口,結果因為留長髮穿著時尚被拍下照片,繼而被其他網民當作境外勢力集體圍剿。趙姓大V出面幫讀者澄清,結果他自己在香港讀研究生的背景也遭到攻擊。
整起事件最終靠官媒出面公佈監控視頻才得到平息。5月13日,央視公佈了男生從走出教室到墜樓的詳細視頻,視頻裡還有男生墜樓前試圖在學校地下室割腕的畫面。新華社也做了詳細報道跟進,一一回應網路質疑的各種疑點,包括:家長無法在第一時間調閱視頻是因為視頻乃涉事證據,已第一時間被公安機關調取封存;學校沒有故意拖延隱瞞,事發兩小時才通知家長是因為要先請班主任辨認學生身分;遺體也未被火化還在殯儀館;警方調取學生手機資料更發現其生前曾明確表達過希望墜樓輕生的念頭。
事件引發的洶湧輿情雖告一段落,但更值得討論的是為什麼一起高中生自殺事件會引發這麼強的後續社會效應?線下發生線上引爆之後,甚至一度被認為逼近「顏色革命」?
財新、南方系等主流媒體都集體沈默
首先,最顯而易見的原因是「官宣」一開始不夠詳細到位——這可能也是大陸各省市的公共治理領域總在重複犯的錯誤。成都校方和警方一開始都想竭力控制事件的不良影響可又害怕被問責,但紙包不住火,公眾呼籲真相,其實是在呼喚調查程序的公開透明。越是遮遮掩掩,大眾越覺得事件有不可告人的黑幕,質疑的聲音像海嘯一樣排山倒海,規模也從線上升級到了線下的聲援。
在中國,社會熱點和「散播謠言」、境外勢力這些關鍵詞之所以總是綁在一起,往往都是因為大眾的恐慌和焦慮情緒沒有第一時間得到認真的回應。地方出了事情怕擔責想控制局面,結果越控制就越失控。其實,新冠肺炎在武漢早期爆發的情態,和這次事件的邏輯如出一轍——都是地方火越燒越大,最後沒辦法了,必須由中央級別的官方部門採取措施或者介入調查,才能控制局面平息事態。
其次,具有公信力的媒體在這次事件裡的徹底缺席。包括財新、南方系等主流媒體都集體沈默了,沒有記者第一時間去做調查報道,只有一群連採編權都沒有的自媒體在不斷討論和跟進。過去應該由各大媒體去做的還原真相工作,如今變成只有央視、新華社等官媒能去做和敢去做——畢竟「非官媒」若去報道,可能一不留神就變成了「給境外勢力遞刀子」。

官宣滯後媒體沈默造成惡性循環
細想之下,整件事當然非常悲哀,但也已經是目前中國輿論場的現狀:官宣滯後,媒體沈默,於是人們只能更多從社群媒體和自媒體等渠道去獲得信息,而信息的龐雜又帶來更多猜測與焦慮,再愈演愈烈變成輿情危機。 (相關報導: 賈選凝專欄:清華熱舞說明了中國崛起但審美觀沒跟著起 | 更多文章 )
這其實是個惡性循環:想知道真相,就要通過集體輿論施加壓力,壓力大到引爆全網,官方才會出面調查平息輿論,而非官方的調查則很容易被視為「製造混亂」,所以輿論場被撕裂一輪之後,又暫時恢復了寧靜。只是不知道下一次面對類似的社會熱點事件,同樣無解的循環是否又要重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