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賈選凝專欄:父母鼓勵初中子女早戀,以科學之名包裝封建的「門當戶對」

「科學早戀」這個話題裡包裹著若干社會痛點:內卷化、門當戶對、利己主義、少子化乃至低慾望社會。(示意圖,陸劇《小歡喜》劇照)

大陸網路上常會出現一些讓人覺得很魔幻的熱點,譬如日前上了微博熱搜的「科學早戀」。早戀為何也要科學?原來是某著名中學的老師吐槽班上有兩位早戀的學生,雙方家長覺得很合適,私下乾脆就像親家一樣來往走動,讓老師不要干涉,要讓孩子在引導下「科學早戀」。

科學早戀之所以變成全網的熱點,是因為這個話題裡又包裹著若干個社會痛點:內卷化、門當戶對、利己主義、少子化乃至低慾望社會。其中每一個單獨拿出來都能引發大家的焦慮。

中國父母曾經視早戀為洪水猛獸,必須嚴加防範,但如今家長態度發生變化的背後,至少能反應出三個問題:首先是代際轉變,如今的孩子根本就沒那麼喜歡早戀;其次則是在「不准早戀」的大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父母們深受「上學不准戀愛,畢業就被催婚」之苦,所以觀念不同了;第三則是內卷社會裏,中產階級父母們恐懼階層下滑,而孩子在同個圈層內部早戀,至少門當戶對。

青春期男生對色情內容興趣減少了

代際轉變是最顯而易見的。中學老師們對於這個話題的普遍看法是:現在極少有孩子早戀了——尤其是在城市。因為孩子們覺得好玩的東西太多了,哪個都比談戀愛有意思,甚至青春期男生對「色情內容」也沒有過去那麼感興趣了,雖然也會偷偷看,但態度比較無所謂,也不覺得那些內容比「二次元」更有吸引力。有身為老師的網友指出自己好幾年沒發現班裡有學生早戀,於是去和同學聊,結果發現:現在的孩子根本不是早戀藏著掖著怕家長老師發現,而是多數人都覺得「談戀愛很二(很蠢)」,還不如去打遊戲看B站。

我有一位朋友的父親在二線城市做了幾十年中學教師,也證實了早戀的學生確實比過去少,連「勉強持平」都達不到。他覺得原因在於一方面現在孩子的學業壓力更大了,另一方面還是可以玩的東西多了太多,孩子精力有限,普遍沒那麼想把時間花在早戀上了。

這種狀況其實也和成年男女越來越懶得談戀愛甚至不想婚育的趨勢一脈相承,觀念的巨變並不是從成年後才開始的。反而新一代家長的看法很微妙,以往早戀在名校是必須被杜絕的,如今竟被詮釋為「新中產家長圈風險對衝:先壟斷親家」——既然年輕人結婚都那麼難,孩子從小知根知底就在一起也未必是壞事。尤其上了微博熱搜的那所中學裏,學生都是學霸級別,家長在經濟條件、社會資源、教育理念等方面也相對接近,科學早戀似乎也還不錯。

戀愛也要贏在起跑線上

有網友戲謔:「新時代,我國基本矛盾發生了變化。以前怕早戀耽誤學習,現在怕結婚變扶貧。」這才是科學早戀背後屬於成年人的內卷與焦慮。科學早戀背後的「門當戶對」價值觀,其實非常保守與封建。從兩個孩子念相同學校,推導出雙方家庭條件大體相當,可能都有學區房,屬於同一個社會階層,於是冠以「科學」美稱規避風險,讓孩子提早鎖定條件適配的潛在婚戀對象,這難道不就是變相的「包辦婚姻」?居然在網路上,還有人煞有其事地分析「婚姻是兩個企業的戰略重組,結婚最怕遇到對方商業欺詐」,而初中談戀愛,「雙方家長可以名正言順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心意教育孩子。」其觀念之守舊,簡直像是當代童養媳養成記。

其實早戀一詞本來就不科學,青春期的情感萌動是美好的人之天性,如今卻變成了兩家父母的利己算計,實在讓人哭笑不得。就像「知著網」評論所指出的:「早戀本身不存在科學,而是家長在深諳社會規則後製造的利己科學。」科學早戀的潛台詞是:戀愛也要贏在起跑線上。這恐怕是當代教育焦慮的極致體現了。

連孩子談戀愛都要按部就班

上一代父母經歷過「嚴禁早戀但畢業就催婚」的無奈,本來應該能吸取教訓,帶給孩子建立健康情感關係的有益引導,但如果反而走向另一個極端揠苗助長,等於毫無進步,還是在對孩子的青春期情感橫加干預。而且所謂科學早戀,歸根結底也無非是成年人語境裡的自以為是,既然過去明明嚴禁早戀但卻屢禁不止,今天的孩子又怎麼可能那麼聽話等著家長來安排他們科學早戀呢?孩子們冷眼旁觀大人們的愚蠢幻想,恐怕只想群嘲。

中國式教育焦慮最核心問題就是家長總想讓孩子一切按著計畫走,按部就班不落人後。但人生本來就很難被計畫得那麼完美,倘若家長不要整天都琢磨著如何計畫孩子的人生,可能也就不會出現這麼多奇奇怪怪的熱點話題。 (相關報導: 300字讀電子報》「油市需求,在一夜間就被摧毀殆盡」!負油價滿一周年,市場記取了哪些教訓? 更多文章

*作者為文化評論人、前香港媒體人,北京電影學院畢業,香港中文大學傳播碩士,現為台大政研所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