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作為一門探究人類心智與行為的科學,關注的不只是人,更是人何以為人(人性、性格由何而來),以及其之反面—人何以不為人,人為何失常、人性為何泯滅?
在學習心理學的路上,我們首先是在臨床心理學裡頭看見了人類失常的現象,探究其背後的原因,並以此構思,如何協助失常者有機會跳出失常的困境,找到改變的契機。
多數時候,「失常」本身會帶給此人諸多痛苦。因著此苦,在助人者的同理與連結之下,促成了一段屬於兩個人之間,關於人性的交流機會。也因為這樣被看見與「懂得」的經驗,催化著失常者,重新在自己身上找到勇氣,一步步踏上改變與成長的路程。
不過,在我們剛才討論的「失常者」中,有一群人的狀態十分特別。一般來說,好比憂鬱、焦慮、思覺失調的患者,多半都因著自身的失常狀態所苦。但另一群人,他們卻未必會因為自己的失常而苦;更精確地說,他們的行為苦到的並不是自己,而是他們周遭的他人。他們的失常,常是社會的隱憂,是衝動、失控,以及或大或小的各式犯罪行為。
為了探究這群人的心理狀態,另一門心理學專業從臨床心理學、異常心理學中被獨立了出來,即是本書聚焦的議題—犯罪心理學。
罪犯為何犯罪?究竟是因為「罪」就是他/她身上人類本性的一部分,還是因為此人的成長背景與外在環境因素,促成了罪的產生?這可類比為「人性本善」、「人性本惡」之間的辯論,引發了各種犯罪學理論的發展。不同專家有著不同看法,也促成了不同類型的政策或倡議出現。好比,認為犯罪是起因於環境的學者,自然會努力去釐清促成犯罪的因素(好比貧窮、婚姻問題,乃至於媒體上的暴力),以期能透過這些危險因素的移除,減少犯罪行為的產生。
在讀完本書之後,讀者會發現本書作者沙門諾博士並不這麼想。從他執業數十年,與罪犯第一線工作的經驗,他慢慢形成的一套關於犯罪心理的架構是:許多犯罪者的心智狀態(mind-set)都是類似的,而且多半從他們還小的時候就能觀察出來。這種特定的心智狀態才是決定犯罪行為是否發生的主因,而不是環境。
亦即,這種特定的心理狀態,讓犯罪者選擇了犯罪。環境論的學者常說,是「社會拒絕了這些人,以致於他們選擇犯罪」,作者則認為,在社會拒絕他們之前,其實他們早已「選擇」拒絕了這個社會。

對人性抱持不同論點的讀者,或許會對作者這樣(看似極端)的理念感到訝異。不過,這正是在探究人性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練習的課題。每一種對於人性的觀點與論點,都有它實用的一面,也必定有它的限制—就算它的立論是極端的。
因此,我們不妨把本書這樣定位,在這本探討犯罪心理的書裡,作者其實想探究與證明的主題是:如果真有所謂人性的黑暗面,那真正天生、純粹的犯罪心理,那種極致(或者也可說是「極端」)的黑暗,會長什麼樣子?它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回答這個大哉問,是本書作者在撰寫這本書時努力的方向與企圖。 (相關報導: 為何平常善良的好人,上戰場竟能殺人不眨眼?這份研究剖析軍人大腦,發現令人顫慄的真相 | 更多文章 )
此外,第二個在讀者閱讀本書時,可能會有幫助的切入與思索角度是:在心理學、精神醫學領域,非黑即白、二分思維的類別化思考方式(好比,一個人不是有病、就是沒病,這種沒有中間灰色地帶的判斷方式)已被許多學者挑戰。取而代之,我們現在在探究人類行為時,更偏好透過另一種稱為「光譜式」的思考方式。就像一道經過三稜鏡折射出來的彩虹光一樣,人類的複雜性與個別差異極大,不但有黑與白,更有灰,還有淺灰、深灰、標準灰,就連黑也可以分成不同深度的黑……帶著這樣的思維來閱讀本書,或許更能對人性的探究,抱持著更多開放與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