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賴在地上不起來,就是吃定你了!心理師揭孩童內心最恐怖盤算

我們得想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哭的時候,要躺在地板上?(示意圖/titidsn@photoAC)

「我不要回家,我不要回家!我還要玩,我不要回家……」阿豪說完,馬上就躺在地上。

「你這孩子真的讓我受不了,每次都給我難堪,總是會挑時間、挑地點,老是在人多的地方給我躺在地上。幹麼?讓大家看啊?讓我這個做媽媽的丟臉啊?」

「我不想回家,我不想回家,我還要玩!」

「玩什麼玩?你玩多久了?我們都不用做別的事情嗎?」

媽媽愈講愈激動。只見周圍的目光朝自己的方向聚集而來,頓時讓媽媽羞愧得臉紅。

「真是丟臉死了,趕快給我起來。」

媽媽把音量壓低,盯著地上的孩子,迴避周圍投向自己的目光。「你動作快一點啦……」

阿豪依然不為所動,旁若無人地吵了起來,「我還要再玩!我還要再玩!」他邊喊著,又繼續跑到另一邊玩起沙坑遊戲。

「媽媽,孩子要玩,你就讓他玩嘛!玩個沙子會怎樣呢?」

「這孩子到底怎麼教的啊?寵成這樣,太任性了。」

「如果是我的孩子,早二話不說,手一拉就回家了。」

「這位媽媽,需要我幫忙嗎?」

「難怪現在許多年輕人都不想生小孩。」

周圍的人愈聚愈多,竊竊私語著,這些聲音讓媽媽如坐針氈,她真想在沙坑裡挖個洞,鑽進去。

對立反抗的輔導與教養祕訣

孩子為何多此一舉?其實是啟動「社會性掌控」

我們來想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哭的時候,要躺在地板上?

孩子是否面對每一個人都如此?還是只針對特定的對象,比如面對媽媽或特定的老師時,才會躺在地板上?

如果是後者,也就是孩子會看「人」來決定躺不躺,首先要特別留意:是否只要孩子躺在地上哭,你就會做出一些孩子所「預期」你會出現的反應,例如:扶他起來,告訴他不要哭;或大人乾脆就妥協了──你要什麼,我就給你,你不要,那我們也算了。

再來,可以想一下:孩子躺在地上哭的過程中,除了哭之外,是否會邊哭邊說出他的一些需求?這些需求,有的是他想要的,比如「我要手機」、「我要出去玩」、「我要抱抱」,或者有些事情是他嫌惡的,例如「我不要吃菜」、「我不要拼圖」、「我不要寫字」、「我不要看醫生」等。

如果在那當下,孩子很明確地表達出了想要的或拒絕、嫌惡的,那麼躺在地上哭,是加強了孩子表達需求或不想做的力道。

若孩子常常躺在地上哭,當他又這麼做時,觀察一下他躺的地方:是周圍都沒有人呢?或者他躺下去的地點,多半是人來人往的大門口?

有些孩子躺下去,主要只是「躺給你看」,還是會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因此,當周圍的人注意到自己時,有些孩子會覺得羞愧、不好意思,很容易就會起身。

然而,有些孩子特別挑人多的地方躺,這點釋放出一個訊息:人愈多,你愈怕、愈擔心別人的反應,因此,你就愈容易與孩子妥協。

有些「自我主張」,必須受到規範

對立反抗孩子往往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事情,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上與團體裡,有許多方面是需要被規範的。

因此,孩子得不時地調整自己與周圍環境間的關係,以符合規範。 (相關報導: 為何不愁吃穿的孩子要去偷東西?心理師道出偷竊行為3種可能性,可別直接打罵或替他辯解 更多文章

當孩子表達出他的想法時,我們是否曾經接受?或者我們是用說服的方式,讓孩子願意順從指令?如果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的配合度及配合的意願,相對就會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