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問題爭議8年仍然無解,問題出在哪?專家:俄羅斯與西方從頭到尾各說各話

烏東衝突、俄烏衝突,依循「諾曼第模式」,在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宏居中斡旋下,俄羅斯總統普京9日與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會面,同意停火。(AP)

俄羅斯13萬大軍正在烏克蘭周邊集結,美方上周截獲的最新情資顯示,俄羅斯有可能已選定在16日入侵烏克蘭。而許多軍事觀察家則認為,20日也有可能是俄羅斯決定進行下一步動作的日子。在那一天,俄羅斯與白羅斯聯合軍事演習、北京冬奧會都將結束,同時還是莫斯科2014年入侵、併吞烏克蘭克里米亞的8周年。

戰爭一觸即發之際,歐洲大國領導人已經進入超高速的外交調解狀態,致力解決對峙局勢。但是烏克蘭衝突不是最近才發生的,對烏克蘭人來說,一切威脅都始於2014年,當時俄羅斯支持烏克蘭東部頓巴斯(Donbas)地區親俄勢力發動內戰,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OSCE)發現了俄羅斯軍方提供武器的證據。烏東衝突至今造成1萬4000多人死亡,包括3000多位平民。

意識形態與世界觀的衝突

國際社會一直以來為了調解烏克蘭問題做出各種努力,為何卻失敗得一塌糊塗,和平仍如此難以企及?除了繼續對烏克蘭的未來感到悲觀之外,過往的失敗是否能提供任何教訓?

華府智庫「創新戰略及政策研究所」(Newlines Institute for Strategy and Policy)研究員喬索夫斯基(Eugene Chausovsky)10日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發表文章指出,從一開始,意識形態不同的俄羅斯與西方就對烏克蘭衝突與解決方式有著不同的解釋與看法,因此烏克蘭問題更深層的核心在於:在整個歐洲安全架構上,俄羅斯和西方的世界觀產生衝突、無法共存。

「烏克蘭至關重要,但它只是俄羅斯推動談判進程的一環,」喬索夫斯基認為,談判各方現在應該重新定義烏克蘭問題起源與解決順序,否則在各方從基礎認知就不同的情況下,談判很難會有進展。

烏東衝突、俄烏衝突,依循「諾曼第模式」,在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宏居中斡旋下,俄羅斯總統普京9日與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會面,同意停火。(AP)
依循「諾曼第模式」,在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宏居中斡旋下,俄羅斯總統普京2019年曾與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會面,同意停火。(AP)

回溯起源:革命或非法政變?代理人戰爭或起義?

烏克蘭衝突的起源並非始於2014年2月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相反,它始於2013年11月,時任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突然決定終止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和政治協議談判,轉而強化與俄羅斯的關係,此舉在烏克蘭全國上下引發長達數月的大規模抗議,導致亞努科維奇於2014年2月下台,由親歐盟政府取而代之,這就是所謂的烏克蘭親歐盟革命。

對烏克蘭人來說,這是一場刻骨銘心的民主革命,讓他們重新找回自由與民族自豪感,由於這場革命一開始遭到鎮壓,而且後續引發的內戰犧牲了無數人命,令許多烏克蘭人堅信他們更不能回到俄羅斯的威權統治下。但不管烏克蘭人怎麼想,從一開始,俄羅斯和西方就對這些事態發展有著截然不同的解釋。

喬索夫斯基指出,美國和歐盟將烏克蘭親歐革命視為「對抗貪腐和專制政府的草根民主勝利」,俄羅斯則將此視為一場「西方勢力──尤其美國──支持的非法政變,旨在向東擴張西方影響力」。 (相關報導: 烏克蘭三面受敵,俄羅斯13萬大軍可能從哪裡入侵?CNN專文全方位分析 更多文章

隨後在烏東衝突當中,美國和歐盟將東部叛軍視為「俄羅斯參與衝突的代理人」,而莫斯科則認為東部「志願軍」是「民間起義對抗非法政府」,烏東衝突是與俄羅斯無關的「內戰」。俄羅斯沒有正式出兵支持烏東叛亂,但私下向叛軍提供武器,並部署「傭兵」等非正式部隊,因此西方認為烏東衝突是「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爭」,而不是烏克蘭東部叛軍與政府軍的內戰。

烏東衝突頻仍、俄烏邊界緊張,烏克蘭邊境前線氣氛凝重。(AP)
烏東衝突頻仍、俄烏邊界緊張,烏克蘭邊境前線氣氛凝重。(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