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社群媒體發達的今天,不管是生活八卦還是市場資訊,都能從網路快速取得,但這些資訊的真實性卻有待檢驗。早在100年前,卡內基就對此提出檢驗原則,區分事實與意見,將有助於我們分辨資訊。
如何培養組織思考力
歸納推理:以未知的事實、假設為依據。演繹推理:以已知的事實或據信為事實的資訊做為依據。
前面提到,正確思考包含兩大步驟。第一步是將事實與虛構、意見、傳聞區分開來。第二步是將事實進一步分為「重要」與「不重要」兩類。重要的事實有助達成個人目標的任何資訊。
多數人的思考其實都以「意見」為基礎,但是意見通常來自偏見、刻板印象、臆測、傳聞,或是心胸狹隘、狂妄自大的產物,因此多半不可靠;依據意見行事很危險。在學習如何正確思考之前,必須先了解關於「意見」的幾件事:
一、除非意見建立在已知事實,或對聖經的信仰之上(編按:這是卡內基的觀點,他是20世紀初期的美國人,當時基督教是美國的價值觀核心),否則不能斷然採信。
如果不能合理證明意見有事實支持,任何人都不應對任何事貿然發表意見。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意見是不用花錢就能得到的東西,所以多數意見都沒有什麼價值。
二、朋友、親人或點頭之交免費提供的建議,必須通過非常仔細地檢驗才能做為可靠資訊,引導自己思考。
三、懂得正確思考的人不會讓別人幫自己動腦。對於想了解的事,他們會自己查明真相,妥善運用事實資訊引導思考。
四、喜歡捏造流言蜚語、談論八卦的人,不是可靠的資訊來源,從他們口中無法獲得任何事實——但這些人對群眾的影響力卻異常巨大。
五、一時的渴望通常是想法的前身,許多人都有被希望蒙蔽、看不清事實的時候,不妨仔細觀察這個常見的人性弱點。
六、一般資訊俯拾皆是,而且大多不用錢便能取得,不過「事實」喜歡玩躲貓貓,而且要得到事實,通常要代價——代價便是費心檢驗資訊是否為真的過程。
區別事實與一般資訊或推論的關鍵
不管書籍作者是誰,閱讀時都必須審慎看待書中任何資訊,在接受作者的論點之前,務必先問自己下列問題,努力找出正確答案:
二、除了提供正確資訊,作者是否有其他動機或私心?作者是否為職業寫手,以帶動輿論風向維生? 如果是的話,務必謹慎分析作者的論點。
三、作者寫作的動機是否為金錢或其他私利? 如果有,務必在接受其論點前再三思考。
四、作者對於所寫的主題是否能理性分析,不帶偏頗或激進色彩? 即使是陳述事實,過度偏激的人也容易誇大或加油添醋,可能因此誤導他人。
五、對於作者的陳述,是否能從方便取得的資料來源加以查證? 如果是,務必在接受作者的論點前進行查證。
七、對主題過度投入的人,很容易天馬行空的胡亂發想,因此務必查證對方的陳述是否為真。這類型的人通常是「激進分子」,所作之結論常有誤導人之嫌。
八、學習不受人影響,能謹慎思考、運用自己的決斷力。好好培養自己的理性判斷能力,如果眼前資訊不合邏輯,或者與自身經驗有落差,應該先進一步查證,判斷是否屬實。謊言通常有跡可循,以口語表達的情境為例,也許可以從對方的語氣或臉部表情,察覺出說謊的跡象。務必培養看穿謊言的能力,別被不實資訊牽著鼻子走。
九、想要從他人口中探詢事實的時候,不要向對方表明自己期待聽到的資訊,因為多數人都有想討好他人的壞習慣,即使要誇大或捏造資訊都在所不惜。
十、科學是統整與分類事實的一門學問。如果想確保自己掌握事實,應該盡可能以科學工具查證檢驗。科學背景出身的人通常不會為了任何目的修改或潤飾事實。
十一、你的情緒不一定可靠,而且常會讓你不顧事實就做出判斷。被情緒沖昏頭之前,記得讓理性腦有時間思辨眼前的資訊,再做出決策。大腦永遠比情緒還要可靠,忘記這個道理的人常在事後才悔不當初。
十二、以下是經常阻礙正確思考的敵人,在做出決策之前,務必排除它們對自己的影響:
(一) 愛與性慾。這兩種情緒能輕易掩蓋事實,造成理性失靈,千萬要好好控制。
(二) 憎恨、憤怒、忌妒、恐懼、仇視、貪婪、虛榮、自我中心、做事拖拖拉拉、追求不勞而獲(亦即好賭的天性),上述這些情緒往往會扭曲事實。
(三) 過度旺盛的熱情與想像力。這兩項或許有益,但也容易造成自欺欺人,讓人看不清事實,必須多加注意。
在心中畫一個大問號,讓心智永遠保持在追求真理的狀態。別成為否定一切的懷疑論者,而是努力成為思慮周延的智者。對所有人事物持保留態度,直到確信自己掌握事實。在心中默默爬梳真相,切勿大肆張揚,別被他人貼上猜忌多疑的標籤。學習傾聽他人,但在聆聽他人說話的同時,心中須保有正確思考的圭臬。
在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裡,帶風向、輿論操作已經是一種高技術性職業。如果宣傳操作(propoganda)的背後看不出明確的主事者或動機,那才真正可怕。來源或意圖明顯的輿論操作並不叫「宣傳」,只是單純的廣告行銷罷了。
另外,你也擁有三項重要的心智能力,能幫助自己釐清事實:意志力、理性、良知。透過自律、練習與實際運用,這三項能力會越來越強大可靠。在採信任何資訊之前,不妨運用這三種能力好好檢視一番,並養成這種思考習慣,否則無法學會正確思考。
對於五種感官、情緒與記憶力這三個心智區域產生的資訊,都必須特別謹慎,這三種來源時常有疏漏,必須在嚴格自律的鍛鍊下才能變得可靠。任何專業心理學家都能輕易欺騙你的五種感官——我們也時常被自己的感官蒙蔽。
情緒也會扭曲個人對現實的認知。舉個例子,當一個人遭遇緊急狀況,心生恐懼時,恐慌的情緒會影響視覺、聽覺或觸覺,這是經過驗證的科學事實。如果輕易相信情緒與五種感官製造出來的假象,就容易變得疑神疑鬼,成天擔驚受怕,好像患了「疑心病」。到了這個地步,通常只能靠專業精神科醫生介入,或由擅長給予催眠療法的醫生協助。
這些討論的用意是提醒讀者,相信他人提供的資訊之前應多加查證,對於自己心中產生的訊息更要謹慎評估。提防心裡產生的想法聽起來荒唐,但許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正是因為被自己的思想蒙蔽。「自圓其說」是一種技能,卻也是一種高風險的行為。
心智是一部奇特的機器,會回應心中的起心動念。不論意念是有益或有害,正確或錯誤,心智都照單全收,加以執行。古今醫學史上不乏「病由心生」的案例,患者因為思考偏誤,導致身體出現病徵,醫生從外觀當然查不出病因,因為病患生的是「心病」。
一個人如果接受了貧窮的狀態,所思所想盡是窮困,潛意識便會聽命;如果所思所想都是富足豐盈,心智也同樣會加以實現。因此,務必掌握自己的心智,讓心靈不斷接收你渴望的事物或意念,最終就能達成亨利詩中提到的最高境界,成為「命運的主宰、心靈的統帥」。
作者介紹|拿破崙.希爾
1883年生於於維吉尼亞州懷斯郡。曾任祕書、報社記者、礦場和伐木場經理等工作,為當代成功學勵志專家,與成功學、創造學、人際學的培訓大師。其著作《成功規律》、《人人都能成功》、《思考致富》等書,被翻譯成26種文字,在34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發行。
拿破崙.希爾擔任記者時,被派往採訪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Andrew Carnegie)。卡耐基發現希爾的個人特點,建議他進行「探討成功人士為何成功」的研究工作,並利用私誼,寫信給美國政界、工商界、科學界、金融界等卓越的高層人士,介紹希爾與他們認識。此後的20年間,拿破崙‧希爾訪問了超過500名,包括福特、洛克菲勒、愛迪生、貝爾在內的成功的人士,並進行深入的分析,撰寫成書。
1937年希爾完成了《思考致富》,該書全球銷售已逾一億冊,為勵志類叢書的經典和史上最暢銷書之一。
拿破崙.希爾餘生致力於發掘與琢磨成功之道。在擔任作者、雜誌發行人、演講者、企業領袖顧問多年後,一九七〇年在南卡羅萊納州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