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風雲》歐美軍艦駛入印太海域,台灣成為區域軍事活動核心!

20210411-美軍馬斯廷號驅逐艦(DDG-89)艦長與副艦長,4月4日於菲律賓海翹腳監視中國海軍遼寧號航艦。(取自美國海軍官網)

包含南海等印太周遭海域的軍事局勢持續引起國際關注。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3月出訪歐洲之後,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北約國家隨即宣布派遣或聲明要到南海及印太地區實施「航行自由」行動。

譬如,英國與德國最近都宣布將派航母打擊群及護衛艦前往亞洲部署,並稱將在返航途中穿航南海,這將是2002年以來的首次。中國官媒與網絡輿論因此稱這些行動為「新八國聯軍」,批判這些「外國勢力」依靠美國擾亂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

而各界也開始分析,身處印太區域地理中心的台灣的處境。

這是伊利沙白女王號2017年正式開始服役後,首次大型駐外行動。
PA Media 這是伊利沙白女王號2017年正式開始服役後,首次大型駐外行動。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本月的封面故事便直稱台灣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該文稱在美中對抗的大背景下,台灣及台海潛在的戰爭危機,其實是全球的危機,其中包含高階半導體資源是否將在戰爭中付之一炬等。因此,台灣處於印太地理及政治衝突中心,該如何面對各國競逐與其斡旋,並同時抵抗中國方面的施壓,再次成為話題。

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陳亮智對BBC中文分析,包含英軍等與美國同盟的國家,在今年紛紛公布的「派艦行動」對中國的實際牽制力量仍相當有限,真正對北京具有制衡力量者,仍是美國海軍。「中國對這些歐洲國家的經濟影響力太強,這也是促成這些國家不會派遣大規模的海軍與會。」

陳亮智說,外界應該更注意日本、印度和澳洲這三個「四方安全對話」(Quad,亦稱四國聯盟、四邊機制,包括美日印澳等四國)成員國的海軍行動與派艦,它們才是制衡解放軍海軍的關鍵所在。

台灣海峽及周遭海域

眾多分析指出,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花費許多心力修復與歐洲國家的盟友關係,他上任後美國與其他伙伴國家在印太地區的演習部署確實是針對中國崛起,同時也在考量如何處理台灣問題。

《經濟學人》近期在台灣引起激烈辯論的專輯,封面故事將台灣列為「全球最危險的地方」,這顯示台灣及周遭海域越來越激化的地緣軍事活動。該文稱美國和中國多年來以「巧妙」的模糊態度及戰略維持了台海和平,但隨著中國不斷壯大軍事野心,在中國大陸武力犯台的「模擬戰爭」中「美國已經輸了」。

但也有研究指出,除了台灣本島之外,解放軍可能會先從位於南海,或台灣所屬的東沙群島及太平島發動攻擊。「屆時台灣可能被迫回應,此時台灣可能選擇與美國,以及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進行某種型態的軍事合作,共同進行恢復現狀行動。」陳亮智博士說。

無論如何,多數評論認為,未來在美、中對壘的背景下,可以預期美國亟欲拉攏伙伴國家繼續在南海展現其軍事力量,與北京競逐。而這樣的態勢極有可能會延伸到台海與東海:」因為北京的意志與焦點不會只是單單定睛在南海而已,而是南海、台灣海峽再加上東海」,因此「未來台海與東海各國軍事行動的『國際化』程度,我預判也會愈來愈高。」陳亮智補充。

南海
BBC

英國諾丁漢大學台灣研究主任李駿怡則告訴BBC中文稱,台灣因此需與更多盟友合作及有更多戰略考量。 (相關報導: 劍指中國》日本、美國、法國舉行「離島防衛聯合訓練」,為台灣、釣魚台情勢備戰 更多文章

過去因應兩岸局勢,台灣多半發展空軍,但鑒於印太地區情勢轉變,台灣開始加強海軍軍力,譬如在四月,台灣自造的玉山級船塢登陸艦,便宣布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