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臺灣政權順利實現了交接。整個交接儀式波瀾不驚,當日的股市表現也以微漲表態。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既沒有為中國大陸一直施壓要求的「九二共識」背書,也沒有直接對其否定。蔡英文採取了某種程度的「模糊」戰略,試圖應付就此議題而產生的激烈對立的分歧各方。既避免了「屈服」的恥辱,又避免了「挑釁者」的指控。但這份「未完成的答卷」註定無法讓出題者滿意,意味著蔡英文領導的新政府,得不到對岸的祝福。未來其領導下的臺灣,將會面臨嚴峻的挑戰。在兩岸關係前景不明的大環境下,蔡英文的新政府領導下的臺灣,又會有怎樣的未來。
蔡英文絕口不提兩岸關係跌宕將對臺灣經濟造成的衝擊,並揚言要結束過去依賴單一市場的局面,提出了所謂的「新南進政策」,以代替經濟與大陸結合的「西進政策」。面對臺灣經濟困境的現況,「新南進政策」果真能如願的擺脫依賴大陸的經濟現實,為臺灣經濟成長,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嗎?
作為「西進政策」備胎或「B計畫」的「南進政策」,早在「戒急用忍」的李登輝時代就粉墨登場,但最終,這種「政治幹預經濟」的政治決策被歷史所拋棄。到了陳水扁時代,臺灣經濟的現實迫使陳水扁政府不得不對中國大陸開放,重啟「經濟正確」的「西進計畫」,取代「政治正確」的「南進計畫」。歷史教訓和經驗擺在面前,新政府的決策者們,仍然蠢蠢欲動,重提「南進計畫」,其背後又是怎樣的動機和邏輯。

除了為經濟面對中國大陸尋找戰略「備胎」的考慮,「新南進計畫」背後隱藏了兩大動機。一是為「台獨經濟」謀求出路。「西進」政策固然是解決臺灣經濟問題的良方,也是臺灣經濟的根本出路,但這種「出路」對謀求「臺灣獨立」的政治集團來說,簡直是「絕路」。因此,獨派必然不樂見這種「雞蛋放同一個籃子」,尤其不能將雞蛋放在「台獨敵人」的中國大陸。因此,尋找另一個籃子,就是為台獨找到經濟出路。另一動機是借經濟「南進」,謀求「實質外交」的突破。加強對東盟國家的經濟往來,必然能推進與東盟國家的互動,達到其發展「實質外交」的目的。「新南進」計畫正可謂一箭雙雕。
「新南進」計畫看上去是如意算盤,但實際上卻充滿了漏洞和危機。由於存在著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和物流成本等,「南進」需要付出的成本很可能要遠遠大於在土地、人工等方面節約的成本。並且,在當前全球經濟衰退,政治環境趨向惡劣的大趨勢下,「南進」的國家也面臨著經濟成長受阻,社會穩定度下降的困境。一旦爆發社會群體性事件,或者大規模的政治運動,「南進」的台資企業很難獨善其身。2014年越南暴亂事件殷鑒不遠,成為「新南進」計畫無法回避的傷痛。
此外,對代表著落後產能的傳統產業的台資企業來說,「南進」實際上是其延長產業生命週期,推遲產業競爭力下滑的問題,實現苟延殘喘的絕佳機會。因此,「新南進」計畫,極可能淪為保護落後產能,維護劣質產業的工具。不僅不能促進轉業升級,反而為這些落後產能提供保護傘和退路,最終無益解決臺灣的產業結構問題。 (相關報導: 中國學者談蔡英文:不明確承認九二共識 嚴重後果由改變現狀的人承擔 | 更多文章 )
正在蔡英文政府規劃「新南進」戰略的時候,以台積電和聯發科為代表的臺灣電子產業,先後部署了自己的「西進」計畫。台積電在政黨輪替之前,就突破重重阻擾,實現了在南京設廠。而聯發科通過將大陸的子公司「傑發科技」出售給大陸地圖公司「四圖維新」,佈局汽車後裝市場。種種跡象表明,「新南進」政策更多的是「被迫轉移」的落後傳統產業,而以聯發科、台積電為代表的優質產業和以風力發電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紛紛加快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