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近代中國兵工科技教育的先驅者

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創校至今已超過102年,是國內少數校齡超過百年的歷史名校。(資料照,顏麟宇攝)

每年的10月31日是先總統蔣中正(1887~1975)的壽誕紀念之日,同時也是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院慶紀念日。

1966年(民國55年),原「陸軍理工學院」,奉國防部令--擴編更名為「中正理工學院」,並選定桃園市大溪區員樹林大漢溪畔中正嶺(石園路75號)為新校址。1969年(民國58年)3月,整編「聯勤測量學校」及「海軍工程學院」,並於12月遷至桃園新校址,成為國內第一所及唯一一所培養國防科技專才的最高軍事學府。 

2000年(民國89年)5月8日,國防部先將「三軍大學」、「中正理工學院」、「國防醫學院」、「國防管理學院」合併為「國防大學」,但各校名稱保持不變,民國95年(2006年)9月1日,國防部配合《北部地區校院調併》案,再將「政戰學校」納編進來與現有「理工學院」、「戰爭學院」、「陸軍學院」、「海軍學院」、「空軍學院」,調併為國防大學各學院。至此,成立於1966年(民國55年)的「『中正』理工學院」正式走入歷史(1966~2006)!

追溯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1911~1949),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1917年(民國6年)於漢陽兵工廠創校時名為「漢陽兵工專門學校」,創校至今已超過102年,是國內少數校齡超過百年的歷史名校。

廠辦教育從工藝學堂開始

近代中國的軍工教育制度的源起,最早可以追溯至江南製造局(簡稱滬局)總辦林志道在製造局內創辦的「工藝學堂」。

1898年(清光緒24年)林志道仿照日本大阪工業學校(註一)的課程,在製造局內設立了「工藝學堂」。「工藝學堂」在同年11月由兩江總督劉坤一(1830~1902)批准於12月19日正式開辦。學堂內設──機器工藝與化學工藝兩科(門),第一期招收學生50名(註二),除將原有的畫圖房學生納入外,不足的部分則從廣方言館與各廠之員工子弟中招收。「工藝學堂」的學程4年,畢業後分發廣方言館及滬(即江南製造(總)局,簡稱:滬局)、寧(即金陵機器局/兵工廠,簡稱:寧局或寧廠)兩廠實習與任職(註三)。

1905年(清光緒31年)3月,新任江南製造(總)局總辦周馥(1837~1921)將廣方言館與「工藝學堂」合併納入新設的──「工業學堂」內。不久陸軍部重整了「工業學堂」,將其分成三個不同學堂──專門、中學、小學等三部分(註四)。原有的「工藝學堂」改稱為──「兵工專門學堂」,而「兵工中學堂」與「兵工小學堂」仍統稱為「兵工學堂」(註五)。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江南製造局改名為:上海製造局。受到二次反袁戰爭的影響,上海製造局被迫在1913年(民國2年)秋停工,廠內所屬學校也被迫一起停課。然這個在製造廠內辦理工程專業教育的方式則被沿用了下來,最有名的就是在1917年(民國6年)成立的──「陸軍部漢陽兵工專門學校」。 (相關報導: 揭仲專欄:美售F-16 鬆綁「防衛性」緊箍咒? 更多文章

「陸軍部漢陽兵工專門學校」是在1917年(民國6年),由全國兵工督辦薩鎮冰先生(1859~1952,福州船政學堂第二期畢)、漢陽兵工廠總辦劉慶恩先生(1869~1929,畢業於廣東水師學堂)及前鞏縣兵工廠(於由位於河南鞏縣孝義鎮,因此也被稱為:「孝義兵工廠」或「鞏義兵工廠」)籌備處處長蔣廷梓將軍(1874~,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華隊第三期砲兵科畢業,辦校時軍階為陸軍中將)等人籌劃建校,校址就地設於湖北漢陽兵工廠內,初定名為「陸軍部漢陽兵工專門學校」,由蔣廷梓兼校務,後聘郭鴻鑾(1882~1957,原名:郭敬宇,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天文物理系)擔任校長。招舊制中學(註六)一年級學生訓練4年,在學期間--半天上課,半天工廠實習。前後只收了兩期學生,分別於1921年(民國10年)1月及10月畢業,這就是俗稱的「老一期」與「老二期」,兩期總計畢業18名學生,這段時期的兵工教育的重點在研究槍砲彈藥的設計與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