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1日下令72小時內關閉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形同在中美之間投下一顆震撼彈,雖然美方表示這是為了「保護美國的智慧財產權和民眾個資」,但中方除了否認一切指控,更考慮至少關閉一間美國在中國的總領事館。美國前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Winston Lord)警告,如果雙方不能彼此克制、放任關係繼續惡化,中美之間恐在台海或南海出現軍事衝突。
美國國務卿龐畢歐(Mike Pompeo)已經證實,關閉使館的行動是由川普總統親自下令,因為美國「不能允許中共繼續胡作非為」。龐畢歐說,這個決定也明確對中共表態:「為了保護美國人民,保護我們的國家安全,保護我們的經濟和工作機會。 川普總統採取的行動你們看見了,我們也會繼續這麼做。」不過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認為,美國政府做出影響如此重大的決策,應該要跟美國人民說清楚發生什麼事,而非給個「保護智慧財產權」這麼籠統的答案,中國政府也有責任做出合理解釋與清晰的回應。

曾在中美建交前(1973年至1975年)擔任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與首席對華政策顧問,並於1985到1989年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的洛德,同樣認為美國政府所給出的解釋並不充分。他說:「關於智慧財產權還有主權等合法問題的解釋根本含糊不清,這為什麼跟雙邊關係41年來首次關閉領事館有關?」洛德還說,他也不明白為什麼特別選擇駐休士頓總領事館下手,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一定會關閉一間美國駐中國的領事館,選擇武漢的可能性頗高。
洛德還表示,雙方外交危機繼續升級有可能導致「熱戰」。他雖然也認為「最壞後果現在還不會發生」,「但如果不斷升高緊張局勢,引爆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很大,南海或者台灣海峽都可能因為事故或判定錯誤引起衝突」。本身也是共和黨人的洛德,認為川普這次拉高對立態勢,基本上是其連任策略的一部分。「他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就可以把所有問題歸咎於中國,並且指責拜登軟弱」。

洛德認為,由於習近平對國內的壓制、對香港與新疆的錯誤政策、還有對於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干涉,都造成了目前的中美關係惡化,因此比起川普,習近平才是更應該被譴責的對象。不過洛德也警告,就算要反擊中國所表現出來的侵略性,也應該有清楚的選擇策略,而非全面對立。因為關係脫鉤的風險對中美雙方來說都非常不利。
曾任中共黨校刊物副編審的政治學者鄧聿文,日前投書《紐約時報》指出,由於中美之間已經形成全方位的對抗,而且雙方都沒有盟國可以發起代理人戰爭,在雙方體量都非常龐大的情況下,勢必成為一場長期消耗戰。任何偶然失誤或者是因為耐心被耗盡,都很可能引發戰爭。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在2015年的著作《美中開戰的起點》(Crouching Tiger: What China’s Militarism Means for the World)裡,就探討了許多雙方開打的可能情況。

鄧聿文研判,包括台灣、南海、北韓核問題,都可能在中美之間引發戰事。更重要的是,目前中美兩國也確實在為即將到來的軍事衝突預作準備。除了北京一直不願放棄武統台灣之外,持續派出軍機軍艦繞島航行外,解放軍甚至改變了預備役的建置,由原來的軍隊和地方共管改由中央軍委直管;美軍在新冠疫情好轉後,立刻派遣三艘航母開赴西太平洋巡弋,其中尼米茲號與雷根號更是在南海舉行雙航母軍演,美軍軍艦更不時出現穿越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進入南海中國佔領島礁12浬內航行,美國的軍機也飛越台灣領空,日前甚至傳出美軍特種部隊在台灣受訓。
鄧聿文指出,中美之間的軍事行動因為缺乏冷戰時期美蘇兩軍的熱線,中美兩軍現有的聯繫管道又被擱置,頻繁的軍隊調度與試探極可能造成誤判、最後擦槍走火。雖然美國國防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日前公開宣示,希望能在年底之前造訪北京,建立雙方危機溝通的管道,但在美國逕自關閉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後,艾斯培訪問中國的可能性似乎變得更低。不過中國外交部22日回應此事時並未把話說死,只是要記者「去問國防部」,並呼籲美方「為兩國兩軍交流對話創造積極氛圍」。 (相關報導: 中美外交大戰來了!美國務院證實下令關閉中國駐休士頓領事館,美國駐武漢或駐香港總領事館可能不保 | 更多文章 )
但鄧聿文對兩岸的發展甚為悲觀,他甚至認為中美雙方在台海問題上「應該都做好了軍事準備」,只是在等對方先開第一槍。在中國已成美國頭號戰略對手的現實之下,包括中美雙方鷹派的劍拔弩張,以及民主共和兩黨在大選期間不斷比拼「誰對中國更硬」,恐怕都會讓太平洋兩岸關係繼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