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人每天追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一度遭到禁播?致力推廣布袋戲的他這樣說…

黃俊雄除了是第一位將布袋戲拍成電影,更將電視布袋戲推向高峰。(圖/黃俊雄 (黃俊雄布袋戲)@facebook)

傀儡戲、皮影戲及布袋戲被稱為三大偶戲。為什麼叫做布袋戲呢?有兩種說法,有人認為,因為布袋戲偶像個布袋一樣,只要把手伸進去就可以開始演,因而稱為布袋戲。

另一種說法則是因為過去的戲箱像是個大布袋,表演者只要把戲偶裝進布袋裡,就可以揹著布袋到處表演。

為了進一步瞭解布袋戲的歷史與文化,「Ramble Taipei漫步台北」特別專訪傳統藝術工作者江武昌先生,介紹布袋戲在台灣的發展以及黃家五代對於台灣布袋戲影響。

7
雲州大儒俠史艷文(照片來自黃俊雄布袋戲臉書粉絲專頁

台灣布袋戲自成一格

布袋戲是個不斷成長與發展的戲劇。以布袋戲的配樂為例,原發源於福建泉州的布袋戲,以南管配樂為主;傳至漳州及潮州後,漸漸改用成為當地流行的音樂。

台灣承襲了泉州的南管、漳州的白字布袋戲以及潮州的潮調布袋戲,逐漸發展成自成一格的北管布袋戲。

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受到皇民化運動的影響,布袋戲開始加入日本服飾、日文口白、武士道精神以及留聲機的音樂,成為皇民化布袋戲。

國民政府時期,當時由於反共抗俄的政策,布袋戲的劇目多以忠孝節義的題材為主,甚至加入許多反共抗俄的音樂。

之後,布袋戲開始以唱片配樂,甚而以流行歌曲做配樂,只要觀眾喜愛的,都會加進戲劇表演的元素裡,這就是台灣布袋戲的特色。布袋戲可以說是個隨著時代演變而不停成長的戲劇。

1
皇民化武士造型戲偶(照片由江武昌提供)

從黃馬開始的黃家布袋戲

江武昌指出,黃家布袋戲在台灣已經傳承了五代。黃俊雄的阿公黃馬,原為種菜的農人,跟著泉州來台的布袋戲師傅學習布袋戲,利用農暇表演布袋戲,戲班取名為「錦春園」,屬於非職業戲班。

黃馬為了栽培兒子黃海岱,厚實其漢學底子,讓黃海岱進私塾唸書,並學習北管。江武昌說,黃海岱曾在年輕的時候和人打架,因而被關進監獄,因在獄中嗜讀三國演義,與當時日本籍監獄所長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日本所長進而鼓勵黃海岱未來持續演出布袋戲,並有鑒於原「錦春園」(台語音為揀剩的)的劇團名字不夠響亮,為其取了個「五洲園」的團名。

隨著太平洋戰事吃緊,日本政府僅允許七個皇民化的布袋戲團演出政治布袋戲,「五洲園」亦為其中之一。

金光布袋戲崛起

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的布袋戲恢復盛況,隨處都可看到搭台演出的場景;228事件後,國民政府限制外台演出的戲劇,布袋戲因而從外台布袋戲轉往戲院發展。

在進入「內台」後,為了吸引觀眾進場看戲,布袋戲逐漸朝向金光布袋戲發展,不僅將戲偶從3吋加大為30公分,並加大戲台,增加許多聲光效果。

最大的改變還在於每天演出的劇情環環相扣,緊張、刺激又懸疑,「結果如何?請看明天續集」,讓民眾每天心甘情願每天買票進場。

所謂「金光」,包含兩種意思,一種是指聲光效果,金光閃閃、瑞氣千條;另一種涵意則是指,金光布袋戲的劇情多以創意及天馬行空為主,只要觀眾喜歡就編得出來。

畢生鑽研布袋戲的江武昌表示,「金光布袋戲」可以說是台灣布袋戲走向通俗化及商業化的開始。就商業娛樂價值而言,金光布袋戲將布袋戲發揮到極致;若就表演藝術的角度來看,金光布袋戲失去了許多掌中木偶細膩的表演。 (相關報導: 你看過國語配音的布袋戲嗎?江湖救援團闖江湖 武林再掀風暴 更多文章

簡而言之,過去觀眾重視戲偶的表演,金光布袋戲之後,觀眾注意的是布袋戲的劇情及其娛樂價值。

2
金光布袋戲(照片由江武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