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職業,人工智慧也無法取代!李開復「5秒鐘準則」解謎,原來人腦還是很強的啊

人工智慧會不會搶走人類飯碗?李開復這樣看...(圖/李開復 Kai-Fu Lee@Facebook)

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什麼樣的人類工作,最容易被人工智慧全部或部分取代呢?哪些從業者應該盡早做好準備,以適應或轉變到全新的工作崗位呢?

對此,我有一個「五秒鐘準則」,這項準則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適用的。

李開復的「五秒鐘準則」: 一項本來由人從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 在五秒鐘以內的時間裡,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做出相應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會被人工 智慧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

比方說,傳統意義上,在股票交易市場工作的普通交易員,只是扮演資訊輸入員或中間人的角色,在嘈雜、紛亂的市場裡,一面關注買方訴求,一面關注賣方訴求,所做的工作只是根據買家或賣家的指令,完成實際的交易操作。對於一樁交易能否成交,他們只需要關注具體數字和市場行情, 就能夠做出判斷。基本上,每個獨立判斷,只要花兩、三秒 就能做出。今天的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足以完成這類簡單的仲介性質工作,而這就是今天在各大股票交易市場 裡,傳統意義上的交易員正大幅讓位於電腦的原因所在。

另一個例子是,在駕駛汽車的時候,人類司機根據路況所做的判斷,其實都是人腦可以在短時間內處理完成、立即做出反應的。否則,如果人類司機對路面上突然出現的障礙物、交通標誌、行人等的,無法在一、兩秒內做出即時反應,那麼駕駛的危險性必然大幅攀升。這其實也側面說明 了,汽車駕駛這項工作,需要的主要是快速感知外界環境、 快速判斷,並且快速回應的能力。這種決策能力符合「五秒鐘準則」,所以汽車駕駛工作終將被自動駕駛技術全面替代和超越。人工智慧足以在更短時間內,做出跟人類一樣或是 比人類還精準的判斷,將駕駛安全等級往上提升。

反之,如果你的工作涉及縝密的思考、周全的推理或複雜的決策,每個具體判斷並非人腦可以在五秒鐘內完成,那麼以目前的技術來說,你的工作是很難被機器取代的。 例如,新聞撰稿就有簡單和複雜之分。資訊報導類的新聞撰稿,在很大程度上,正在被人工智慧的新聞寫作工具所取代。比方說,在體育類、天氣類、財經類的新聞報導中, 人類記者做的通常不外乎簡單組合事實、報告情況,按照某些既定格式完成文本寫作。這種工作不需要複雜的判斷,可 以被機器取代。

但是,同樣是新聞類寫作,如果你所撰寫的是《紐約客》(The New Yorker)類型的深度評論文章,每篇文章都需要大量採訪為基礎,並且在原始素材之上,發揮作 者的歸納和推理能力,提煉出相對複雜的邏輯結構,設計出最適合主題的表述形式,這些工作每一項所需要的思考時間,都遠遠不止五秒鐘。有能力為《紐約客》撰稿的記者,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根本不用擔心自己的工作會受到人工智慧的威脅。 (相關報導: 《雲端情人》真實上演!19歲少女嫁機器人老公,4個字形容婚後生活震撼全球 更多文章

當然,這裡說的「五秒鐘準則」只是個經驗法則,可以舉出許多並不符合這項準則的個例。例如,根據病人的化驗結果或醫療影像,對病人的病情進行診斷,這件事並不是一個醫生可以在幾秒鐘時間裡就能完成的。但隨著今天電腦視覺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深入應用,人工智慧確實可以代替一部分醫生的工作,快速完成基於數據或影像的初步病情篩查。再比如說,雖然許多簡單工作,例如病人護理,在工作中不需要特別複雜的決策過程,但接受護理的病人,很多都會特別在意自己與護理員的溝通,像這種需要人與人交流的工作,就很難被機器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