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宸觀點: 那個男人的全球佈局,是台灣企業最應該學的事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抵達台灣。(顏麟宇攝)

黃仁勳近日現身台北電腦展,再度掀起AI旋風。媒體與產業界熱切期待他宣布輝達亞太營運總部是否落腳台灣。然而,就在台灣社會將焦點放在「總部選址」這場儀式感濃厚的期待時,國際媒體報導:輝達正計畫於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專為中國市場設計合規版本的AI晶片,以突破美國出口限制。這一看似衝突的舉動,恰恰凸顯黃仁勳身為國際級科技領袖的深謀遠慮:不是選邊站,而是掌握彈性,因地制宜,最大化全球布局效益。

不是傲慢的技術霸主,而是靈活的戰略玩家

自川普政府2018年發動對中國科技封鎖後,輝達的高階AI晶片(如A100、H100)被列入出口管制清單。然而,中國市場龐大的算力需求不會因禁令而消失。輝達因此迅速推出性能略低於門檻、符合美國法規的A800與H800晶片,持續供應中國客戶所需,同時不違規。這不僅保住了中國市場,更延緩了華為、寒武紀等中國本土AI晶片業者的成長速度。

更高明的是,黃仁勳選擇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專攻中國市場軟硬體整合與低階方案開發。這些業務避開出口管制,卻強化了中國AI產業對輝達架構的依賴,使其難以輕易轉向其他供應商。這正是一種戰略性的「技術鎖定」:中國企業越依賴輝達的生態系,國產替代的空間就越小。這不僅是合規的創新,更是競爭對手無法公開抗衡的市場圍堵。

鞏固關鍵生產鏈:黃仁勳來台的真正理由

台灣媒體常將黃仁勳的訪台行程包裝成對「夜市」、「美食」、「故鄉情懷」的眷戀,但實情是:輝達在台灣擁有無可取代的先進封裝與供應鏈夥伴,包括台積電、鴻海、廣達、技嘉、緯創等,構成其AI晶片從設計、製造、組裝到模組測試的完整供應鏈。這套結構之穩、效率之高,短期內在全球其他區域難以複製。

黃仁勳頻繁訪台,從來不是為了參加慶典,而是為了親自鞏固這張價值鏈網絡。他深知,若失去台灣的高效供應鏈,輝達不僅生產時程拉長,市場應變能力也會大打折扣。與其說台灣在等待輝達的總部決定,不如說輝達早已深植於台灣產業的核心節點。這正是我們應自覺的優勢資產,而非期待一紙「選址證明」來換取榮耀。

在沙烏地與印度播種未來市場話語權

與此同時,黃仁勳近年積極與沙烏地阿拉伯與印度政府領袖互動,承諾於當地建立AI資料中心與研發據點。這些布局並非追求短期利潤,而是為了在下一波AI基礎建設浪潮中搶得先機。透過高層對話換取政策支持與基礎建設資源,輝達實質上正在「共同打造市場規則」,而非被動等待市場成熟。

這也讓輝達成為多個國家的「技術合作對象」而非「外資壓力來源」,是一種比單純出口更深的系統性滲透。這不只是商業布局,而是半政治、半科技的全球治理能力展現。

台灣企業要學會的不是站哪一邊,而是如何活下來

在對中國市場的經營上,輝達的策略從來不是絕對疏離,而是合規參與、戰略滲透。這種「雙軌作戰」模式,不僅保住了中國營收,也讓中國市場無法完全培養出自有競爭者。輝達不違抗美國政府,但也不讓中國市場完全落入他人手中,這就是商業領導者所具備的彈性與縝密。

相較之下,台灣目前對於產業國際化的理解仍過於簡化。政策動輒訴諸「脫中入北」、「新南向」,但企業端卻缺乏真正能夠進入當地、嵌入市場、建立研發與服務據點的主動性。出口導向與設廠投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國際化層級。輝達選擇的是後者,台灣多數企業卻仍停留在前者。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國內輿論仍熱衷於「總部選址」這類象徵性話題時,我們是否忽略了真正的關鍵問題:我們的企業是否有能力像輝達一樣,在全球地緣風險中配置供應鏈、打通市場脈絡、穿梭於限制與商機之間?我們是否具備足夠的技術自信與經營視野,在不斷變動的全球賽局中維持競爭優勢?

結語:輝達不是站邊,而是自選戰場

黃仁勳的全球布局從來不是選邊站,而是自主選擇戰場。他以政策理解力、商業彈性與全球組織力,把輝達打造成一個能穿梭於中美矛盾之間、仍能持續擴張的全球型科技治理機構。這樣的公司,不需要總部在哪裡來定義自己,更不會被某一國家完全框限。 (相關報導: 徐勉生觀點:脫中入北就是一場騙局 更多文章

對台灣而言,我們真正該問的,不是輝達總部是否在此,而是我們是否具備與這樣的國際企業並肩作戰、甚至共同定義下一輪產業規則的能力。這才是我們該從「那個男人」身上學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