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核災十年後,日本政府宣佈將把受放射性物質污染的廢水稀釋,兩年後排放入太平洋。此舉引發亞洲國家激烈反彈。包含中國、韓國以及國際環保組織都強烈抨擊日本決定。
台灣駐日代表謝長廷近日就此事的發言,也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
回應日本宣佈排放核廢水的爭議,謝長廷在臉書發文,提到台灣的核電廠同樣將稀釋過的核廢水,依照國際規範排入海洋。此舉引起國民黨及相關環保抨擊。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甚至提案討論撤換謝長廷,但遭民進黨立法委員以多數優勢否決。
近年來與日本關係友好的台灣,官方一直對此議題小心翼翼。總統蔡英文目前尚未就此公開表達意見,台灣外交部及總統府發言人表示,台灣政府會要求日本依照國際規範行事,並保障台灣漁民及民眾食品安全權益。
相關分析指出,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放在台灣引起激烈辯論,不僅與環境保護相關,同時將區域間的外交關係及台灣黨派矛盾再次顯化。
謝長廷臉書點燃爭論
謝長廷在上周,突然在社交媒體評論核廢水議題,並稱台灣的核電廠亦有將核廢水排入海洋,引起政壇激辯。他在臉書上引用專家的觀點稱,台灣的核能廠,確實也將「氚水」排入海中,但是都在(標準值)以下。
在野黨國民黨要求蔡英文撤換謝長廷,該黨立法委員以「漢奸及台奸」等尖銳詞匯抨擊謝長廷。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亦稱謝長廷「喪權辱國」,身為駐日代表卻幫日本說話,是「譭謗自己的國家,還振振有詞」。
台灣總統府則就此事聲援謝長廷,並將此議題上升到台日外交關係的層次。
台灣總統府發言人張淳涵上周回應稱,「台日關係正在朝向更緊密合作的方向進展,在野黨卻不斷進行政治操作,甚至煽動仇恨情緒,完全無助於增進台日合作關係,更無益於區域和平穩定。」
現政府和在野黨就此事的激辯,顯示出此次有關核廢水的議題,不僅是在環保以及科學上的激辯,同時也更與外交關係相關,兩黨就台日的外交關係歧異仍大。台灣目前執政的民進黨一向與日本關係友好,而且,因為美中關係在近年來越顯緊張,台灣政府與日本同樣選擇更親近美國,這一做法引起國民黨許多質疑。
台灣中研院副研究員彭保羅(Paul Jobin)向BBC中文分析,國民黨作為在野黨,也有義務監督政府,但他說,「國民黨一向支持核能發電,多年來要求政府重啟第四號核電廠,對日本排放核廢水的批評,看不到政策連貫性及內容,用『台奸』等用語無助於政策辯論。」
不過,彭保羅也強調,「不管污染程度幾何,此次日方決定對台灣會產生什麼影響,現在還很難判斷,但可以確定的是,核廢水排放後,台灣有誰會願意購買日本來的漁獲(魚產品)?」
謝長廷的一番發言,讓此議題上升到外交層次。譬如,一貫持本土立場,主張台灣親美友日的台媒《台北時報》(Taipei Times),甚至在上周末(5月2日)於社論批評謝長廷作為外交官,就相關重大議題發言不夠小心。該社論稱,曾擔任台灣行政院長及高雄市長的謝長廷擔任駐日代表已經超過五年,他在民進黨內的影響力仍大。
福島核廢水安全嗎?

2011年3月,日本東北大地震及引發的海嘯,導致福島的第一核電站嚴重受損,產生的核廢水儲存至今。
截至2021年3月,核廢水總量已達125萬噸,足以填滿約500個標準游泳池。
氚是一種氫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存在於核反應之後。當時福島核電站事故,產生了被高濃度放射性物質污染的水,儘管經過淨化和稀釋,但廢水中仍含有氚,批評者擔憂這將影響海洋環境。
日本首相菅義偉4月13日稱,處置廢水「是無法避開的課題」。
東京當局強調將加以處理、稀釋,使其核輻射水平低於飲用水。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更形容是報廢福島第一核電站工作的一個「里程碑」; 總幹事格羅西(Rafael Mariano Grossi)更公開歡迎東京政府的決定,並說IAEA已預備隨時支援日本處理福島核廢水。
但日本民間以至於國際環境團體均提出抗議,漁業尤其擔心排放廢水將重創其生計。
曾在日本研究福島核災多年的彭保羅(Paul Jobin)向BBC分析,日本政府雖然冀望降低反對者聲音,並宣稱擔憂來自所謂的「謠言」或「誤解」。但鑒於當前的核廢水處理技術存在著嚴重的科學不確定性(譬如如何稀釋掉鈷60,碳14,氚和其他放射性物質),「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擔心海洋可能受到污染。 」
「經過多年努力重振福島,此次排放廢水決定對整個日本漁業來說確實是災難性的。 這意味著福島及其鄰省的人民再一次被政策犧牲。」彭保羅說。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 Peace)也強烈抨擊日本決定,他們稱福島核廢水內的放射物不僅只有氚,甚至有更多放射物質,影響海洋安全及人體健康,「而且種類更多」。該組織又稱,福島核事故產生的核廢水已超過125萬公噸,而其中77.8萬公噸(約為63%),尚未經過國際核廢水處理標準(ALPS)第二階段廢水處理,也沒有明確的進程時間表保證第二階段能夠順利進行。
根據報導,日本公共廣播公司(NHK)和《朝日新聞》(Asahi)發佈的民調發現,有超過一半的日本受訪者反對該排放計劃。
福島食物進口爭議猶在
就台灣而言,除了日本核廢水排海爭議,進不進口福島周遭的食品,也一直是在台灣內部重大的爭議焦點。
目前全球有39國和地區撤除有關福島周遭食物進口的管制措施,另有10國採取有條件進口,目前僅有中國、香港、澳門、韓國和台灣完全禁止福島地區的食物產品進口。
2018年11月23日,由國民黨提案的「反核食公投」通過,該公投主要內容為在兩年內「維持禁止進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公投通過後,同年12月,時任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曾表示,因為台灣限制日本福島食品,將無法參加CPTPP。日本亦不排除在WTO內提出爭端解決。
由於2018年禁止核食公投即將期滿,謝長廷同樣在今年三月時,針對福島周遭區域食品進口表態。他說,「若福島地區食品有污染就稱為『核食』,如果沒有污染就稱『福食』,不該以『核食』羞辱當地民眾及產品。「國民黨立委謝衣鳳隨即抨擊謝長廷是在「替福島等縣市食品進口解套」。
(相關報導:
謝長廷惹核廢水風波,竟扯出蔡英文布局?沈富雄驚爆內幕
|
更多文章
)
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回應稱,台灣目前沒有討論進口福島食品問題。衛福部長陳時中則說,若是「核食」,就會在邊境銷毀或退運,不會進入台灣,若符合檢驗標準,就會以相關食品規範進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