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觀點》一個矛盾、兩個困境、五大挑戰─中國經濟不再耀眼

中國經濟。(資料照,美聯社)

中共二十大後,政局大致底定,中國轉向「輕經濟、重安全」的調性,在習近平強勢領導下,「一個矛盾、兩個困境、五大挑戰」下的經濟發展,未來幾年恐難逃四處救火的窘境。中國的未來,全球正拭目以待。

隨著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中共二十大)於2022年10月22日落幕,政局大致底定後,市場期待中南海重新將目光轉向穩經濟,好讓中國經濟成長與活力能擺脫過去2年的低迷。但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10月中旬19屆七中全會的談話,與二十大開幕式的演講,都可以明顯發現「輕經濟、重安全」的調性。

這樣的轉變並非突然,過去幾年習近平與中共高層的談話,已陸續傳達相關思維,其所謂的安全由上至下的三層面分別為國家安全、政權安全,以及習近平核心的安全。這意味著在中共二十大之後,近2年「不惜經濟代價,也要進行改革」與民族主義導向的政策路線,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一個矛盾 解決不均弊病為首要政務

事實上,近年以「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或稱「習思想」)為主的政策思維轉變及改革[圖1],均有脈絡可循。回顧鄧小平在第11屆三中全會中,將引導中國政策思維或目標的主要矛盾[BOX1],定調為「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並以此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才創造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奇蹟,且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一個矛盾、兩個困境塑出習思想。(台灣銀行家雜誌提供)
一個矛盾、兩個困境塑出習思想。(台灣銀行家雜誌提供)

但隨著中國跨過人均GDP1萬美元,進入小康社會後,習近平在十九大重新定調中國的主要矛盾,已由「不足」轉為「不均」,是以未來經濟發展不再以成長為優先,而是以解決不均的種種弊病為主要目標。因此,習近平主推的「共同富裕」政策,以及過去2年的反壟斷改革,絕不是單純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為了終生執政而已,而是習近平對當前中國發展問題根深柢固的認知。

兩大困境之一 人口危機令經濟動能阻滯

除了主要矛盾的根本政策思維轉變外,當前中國面臨的內外兩個發展困境――人口老化與美中脫鉤,也共同形塑成「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政策的核心理論。

在眾多的國內問題中,人口危機可說是影響最嚴重、長遠,最難解決的問題,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不得不由投資、出口轉向消費與創新的關鍵主因。由於長期一胎化政策,產生了勞動力人口提早衰退、總扶養比過高、生育率過低的三重副作用。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勞動人口較2014年的高峰時期減少近4,000萬人,總扶養比更升至45.9%[圖2]。在勞動力人口撫養負擔加劇之下,間接拖累了中國民眾的生育意願,2020年中國生育率僅有1.3,低於國際公認的警戒線1.5,「未富先老」成為中國急需改善的難題。

台灣、中國撫養比。(台灣銀行家雜誌提供)
台灣、中國撫養比。(台灣銀行家雜誌提供)

更嚴重的是,人口紅利不再與薪資成本不斷成長,使過去依靠大量且便宜人力吸引投資,大量生產並出口以推動經濟成長的模式出現疲乏,難以提供中國足夠的經濟成長動能。因此,如何透過創新提高勞動生產力,以及刺激內需消費進一步釋放,將是習近平政府對抗人口老化的政策挑戰。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白紙革命」揭穿了習近平的「國王新衣」,他堅持的「中國模式」也岌岌可危 更多文章

兩大困境之二 與西方脫鉤成莫大挑戰

再者,自2018年美國時任總統川普(D. Trump)對中國發起貿易戰起,美中脫鉤已經走向現實與必然。因為,對習近平而言,國家安全及共產黨政權的延續是不可退讓的底線,而美國所指控之黨國體制下的不公平競爭,乃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計畫經濟的一部分,也是其經濟崛起的關鍵。所以,西方要求北京當局的公平競爭條件或市場經濟全面改革,不僅涉及經濟之爭,更是體制之爭,甚至是政權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