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可能會同意楊成武將軍的判斷。但是人們是不是知道毛澤東在聯合國軍入朝(朝鮮半島)之前,並遠遠在中國邊界安全受到威脅之前,就鼓勵金日成用武力統一朝鮮半島,入侵南韓,並承諾需要時會派中國軍隊入朝相助?
另一個為人鮮知的史實: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仁川登陸成功後,北韓的軍隊兵敗如山倒,而聯合國軍迅速推進到38度線上。金日成10月1日請求毛澤東出兵援助,史達林也再三敦促,但毛澤東一改初衷,遲遲不願出兵。最後出兵入朝(北韓)的決定是到10月18日才作出的,而美國在10月8日已決定越過三八線。美國的決定是建立在中國不會出兵的判斷上的。如果毛澤東10月初就決定出兵,美國可能為此而停止在三八線以南,朝鮮戰爭(韓戰)是否可以就此避免?
毛澤東出兵朝鮮思路的三個階段
毛澤東在出兵朝鮮的決策和出兵後的戰略,前前後後出現過很大的變化。本文將分三個階段來追溯他的思路和政策的轉變。
第一階段從1949年到1950年9月。在此期間,由於中國革命的勝利,毛澤東在國內外的聲譽極速增長。他希望組織一個由他領導的「東方情報局」來協調和指導亞太地區國家的革命運動。史達林同意毛澤東的想法,並建議先由三國的黨組成:中國、北朝鮮和日本。
在此情況下,毛澤東和金日成交流頻繁,他對朝鮮黨用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想法極力支持。只是史達林不願與美國直接衝突,遲遲不給金日成入侵南韓開綠燈,直至1950年春。朝鮮戰爭爆發後,北韓的軍事進展順利,毛澤東積極準備派兵入朝作戰。

第二階段從1950年9月的仁川登陸和相繼的北韓軍事崩潰到10月18日。在此期間,毛澤東一改初衷,遲遲不願出兵朝鮮。但是他又不願對外顯得遲疑和軟弱,因此他推說是政治局的多數不同意出兵;他還造成一種印象,中國不出兵是因為史達林改變初衷,不給空軍地面保護。史達林說服不了毛澤東,只能指示金日成做撤退到中國或蘇聯的準備。然而毛澤東又改了主意,最終決定出兵。他為什麼在出兵問題上如此的反反覆覆?
第三階段從1950年10月18日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到1951年7月停戰談判開始。在此期間,毛澤東開始非常謹慎,不打大仗,不取城市,同時希望打一下就能談判停戰。他的這種小心謹慎的戰略很快轉變成速戰速決的冒進戰略。
中朝軍隊在第一次戰役打退了毫無準備的敵人後,毛澤東不顧彭德懷再三請求延緩進攻,讓部隊休整補給後再越過38度線,而命令志願軍不斷出擊,接連打了五個戰役;最後兩個戰役以失敗告終。同時,聯合國提出對中方非常有利的停戰談判條件,但毛澤東堅持要徹底在戰場上打敗敵人,拒絕談判。
當毛澤東最後不得不接受停戰談判時,中方戰場上已是損失慘重,外交上也失去了良機。他的戰略思路的變化莫測是否同他對自身的權威形象過於注重有關? (相關報導: 比80/20法則更省力的成功法則:《搖滾經濟學》書摘(1) | 更多文章 )
美國決策層對毛澤東誤解造成韓戰挫敗
1948-1949年中國革命即將成功,毛澤東國內外的聲譽節節上升,但是他究竟何許人也?各種評價和猜測紛繁不一。美國中央情報局和決策人物認為毛澤東是一個中國民族主義者,和南斯拉夫的狄托(Josip Broz Tito)一樣,會同史達林的蘇聯發生衝突。這種「東方狄托」的解說使華盛頓對北京出兵朝鮮的判斷屢屢出錯。甚至當志願軍已集結於北朝鮮山區,幾個中國士兵已被美國人抓住,中央情報局仍然堅持中國不會出兵,而那些中國俘虜是對方有意送來,以期嚇退向北推進的聯合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