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盛專文:精神與內勢─公平正義在台灣的思索

作者指出,置身國際潮流與在地變革中的台灣社會,重建正義社會與信任心理文化,進而創造健康均等的友善環境,是無可迴避的重大議程。(資料照,取自網路)

理查.威金森與凱特.皮凱特兩位學者以實證基礎論述的系列兩本著作,不僅是對置身時代的診斷,也是社會健全實踐的方案。第一本《社會不平等》主要論證不公平對社會造成的傷害影響,例如暴力、嬰兒死亡率、肥胖、社會流動或教育失敗等問題。依照此書兩位作者之見,如同空氣對於人類生存的必要,空氣污染成為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財富分配不均的現象,是另一種心理社會污染問題,造成嚴重生活品質的困境。

第二本《收入不平等》則從社會面向議題轉向個人內勢層次,顯示不公問題造成個人心理上的痛苦或生病,如焦慮、憂鬱、壓力或自戀等精神受苦或心理疾患。比喻的說,這兩本書的並置像是描繪當代人的心理社會層面的系譜,一端是精神層次與政經結構的社會,一端精神與內勢:公平正義在台灣的思索是內勢存有與幽微變動的心理。但這不是線性光譜的對立,兩本書所討論的心理現象與社會結構的交錯關連,又如莫比烏斯環(Möbius strip)互為交纏、沒有上/下、內/外之分,終究只有一個立面的問題根源:不公現象。財富分配不均製造了社會階級,當然,這不是單一因素。但階級梯度的分層現象,也構成社會經濟地位人口統計學變項的歸類,上層人是心理鄙視下層者;下層者面對上層人感到自卑。這樣的社會劇場特性,顯示社會結構與個人心理的交錯關係。

20190726-《社會不平等》內文附圖-P.86.jpg(時報出版提供)
財富分配不均製造了社會階級,連帶製造出許多問題。(時報出版提供)

兩位作者以流行病學的資料與公共衛生角度,提出數據論證做為論述基礎。但可進一步思考的是,若社會財富分配議題僅是歸因社會不公的因素,忽略不公背後的相關因子,也可能會見樹不見林。尤其從台灣處境來看,文化心理層次上的連結,不可忽視。台灣政府過去訴求「幸福指標」,到現在政治人物動輒以「發大財」的財富生產為口號固然引發某些人共鳴。但更需思索的是財富「生產」或是「分配」,何者更具心理健康與社會福祉預測力的論證問題。然而,無論是幸福或發財並非憑空而來,而是能夠面對變動環境的挑戰。有人認為曾參與過二次世界大戰那一輩,是「偉大的一代」,因為生存的威脅、動亂與不安,將他們體內源自古代祖先的心理優勢與總體資質激發出來,這也是一種所謂的「杜魯門效應」。杜魯門一生不算傑出,卻能在羅斯福總統死後,一躍成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就是在動態環境中展現毅力、勇氣和遠見。

因此,有挑戰,有幸福,而非安逸度日只想過發財夢的生活。心理學家福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研究指出,具備幸福的正向積極情緒,得以拓展智力的、社會的和身體的資源,增加人們在面對威脅或機會來臨時,可以有效動用的儲備庫。無論外在條件如何地變動,內勢能產生積極幸福感不僅開拓心智視野,也提昇寬容度、創造力和接受新挑戰的信心。幸福的評量不是指數公式,而是一種創造。所謂有價值的生活,不只是指使人們可以度過艱困時期或災難時刻,更是其能夠將注意力擴展至人類生活與身心健康狀態的向度,進而建構快樂且有意義的康健幸福生活。 (相關報導: 總被社會要求「堅強」的男性,終於願意走進諮商室!心理師道出現代爸爸們的求生困境 更多文章

前一本書《社會不平等》留下的個人心理議題,兩位作者寫第二本書《收入不平等》加以回應。事實上,社會公平涉及的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也是重要因子。有趣的是,心理學研究顯示,當有機會可以進行資源分配時,受試者期待的是「公平即正義」法則,透過公平分配符合心理反應。然而,當操弄研究變項,受試者面臨的分配處境涉及自己或同一團隊的利益時,績效獎勵的「比例分配」反倒成為實質分配的規則。人們很難直接以自私或利他分類,而是涉及置身處境的策略應用。這也是無論高喊知識經濟或庶民經濟,經濟民主是更根本的訴求。不過,只是從社會制度政策面思考,不公義現象仍在。回到自我的心理層次分析,是當代的重要課題。社會「應該」平等的背後,是心理「能夠」相信的前進。台灣過去長期一黨獨大,政黨輪替的時間相較於一黨專政的壟斷,至目前尚是短程。但因為有「改變」帶來的「希望」感,民眾期待快速滿足的需求效應成為集體情感。但過去學者已指出,社會階級、原民權、性別權、勞動權等社會改革議程,是一黨專政時期,在野力量訴求草根(現在叫接地氣)民主的政治抗爭重要行動。但當第一次政黨輪替,這些議題進入制度程序時,在期待感受可以立即改變的心理需求投射下,匯集了實質績效的威脅力。但改革往往難以立竿見影,在此狀態下,民眾產生了執政者「換了位置換腦袋」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