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對大自然的開疆拓土的過度活動可能危及即使常見的物種。
到19世紀,地球上還生活著一種大海鳥,它的名字叫大海雀(the Great Auk,又稱大海燕)。這是一種不會飛的鳥,曾廣泛分布於大西洋周邊的各個島嶼。
托馬斯博士(Jessica Thomas)是一位在英國威爾士斯旺西工作的科學家。她說,大海雀永遠活在她的心裏。多年來,托馬斯博士一直在研究大海雀的基因DNA,終於將大海雀的故事呈現給世人。
奇葩大鳥的悲慘滅絶
大海雀約80公分高,長著企鵝似的粗短豐滿的翼翅但不會飛,體型肥胖圓滾。從北美洲,到格陵蘭島、冰島、斯堪的納維亞和英國,曾經生活在北大西洋兩岸各地,到處可見。
Here’s one from Errol Fullers fantastic Great Auk book... down at Bothican at the south end, probably not where you would expect! pic.twitter.com/3SKQRoJWRI
— papay ranger (@PapayRanger) November 27, 2019
托馬斯博士說,由於大海雀不會飛,為了把它們當作食物和獲得它們的羽毛,它們總是成為人類捕殺的目標。
世界人口稀少時,不會對大海雀構成族群滅絶的威脅。但是到了大約1500年時,當歐洲的海員在紐芬蘭群島發現了豐富的漁場,對大海雀的狩獵活動也愈演愈烈。
1850年之前,大海雀就滅絶了。最後兩個已知的標本,是在冰島海岸外的埃爾迪島被漁民獵殺的。
不缺乏基因多樣性
托馬斯博士在英國威爾士班戈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做博士期間,研究了現存於歐洲41個博物館大海雀的標本中的骨骼和組織樣本。
她一直在研究大海雀數量開始大幅下降的原因。托馬斯博士的研究發現,描繪了一幅圖譜,說明即使是最常見的物種在人類的過度開發面前也脆弱不堪。
她說,通常一個物種滅絶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是缺乏遺傳多樣性,它們的個體是近親繁殖,這使得該物種作為一個整體,容易受到疾病或環境變化的影響。
但大海雀的基因顯示,它並不缺乏遺傳多樣性。
人類捕殺導致物種滅絶

托馬斯博士表示,如果沒有人類捕獵,大海雀根本不會面臨滅絶的危險。
她表示,這項研究結果說明,即使是一個物種廣泛分佈,數量豐富,但在密集的人類活動的局部壓力下,它最終也仍然不堪一擊。